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蜜蜂和开花植物有着漫长而又相互交织的进化史,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显著的适应性。蜜蜂外出采集不仅依靠视觉还依赖嗅觉。花朵挥发物作为远距离引诱剂,为花朵提供独特的化学特征,从而影响传粉昆虫的采集行为。梨树作为蜜蜂不喜采访的问题作物之一,可能与梨花的色、香及花粉营养有关。本研究利用GC-MS测定不同品种梨花的挥发物;通过电生理和三臂嗅觉仪筛选出蜜蜂对梨花挥发物具有较强趋性的挥发性化合物,从挥发物的角度探究蜜蜂不喜采集梨花的原因。主要的结果如下:(1)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GC-MS)分别对酥梨(Pyrus bretshneideri Dangshan pear)、鸭梨(Pyrus bretshneideri Ya pear)和雪花梨(Pyrus bretshneideri Xuehua pear)的花朵挥发物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酥梨的花朵挥发物有醇类、酚类、酮类、烷烃类、萜烯类、酯类和醛类7类51种,相对含量较高的前五种物质分别是3-甲基-1-丁醇、(+)-柠檬烯、2-苯乙醇、十三烷、壬醛;雪花梨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含有醇类、醚类、酮类、烷烃类、萜烯类、酯类和醛类7类42种,相对含量高的前五种物质分别是3-甲基-1-丁醇、(+)-柠檬烯、二甲基硫醚、十三烷、壬醛;鸭梨的花朵挥发物有醇类、醚类、酮类、烷烃类、萜烯类、酯类、醛类和酸类8类41种,相对含量较高的前五种物质分别是(+)-柠檬烯、3-甲基-1-丁醇、DL-Gabaculine、二甲基硫醚、异戊酸甲酯。(2)利用触角电位技术(电生理)分别测定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对三个品种梨花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结果显示:中华蜜蜂对1-辛烯-3-醇、2-甲基丁醛、3-甲基-1-丁醇、6-甲基-5-庚烯-2-酮、对二甲苯、α-法尼烯和壬醛的电生理反应随着浓度增高而增强,其中1-辛烯-3-醇、2-甲基丁醛、3-甲基-1-丁醇、6-甲基-5-庚烯-2-酮和壬醛的电生理反应在不同浓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对1-壬醇、十二烷、十三烷、芳樟醇和十四烷的电生理反应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意大利蜜蜂对3-甲基-1-丁醇、2-甲基丁醛、6-甲基-5-庚烯-2-酮、对二甲苯、α-法尼烯、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烷和壬醛电生理反应随着浓度增高而增强,其中1-辛烯-3-醇、2-甲基丁醛、3-甲基-1-丁醇、6-甲基-5-庚烯-2-酮和壬醛的电生理反应不同浓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对芳樟醇的电生理反应随着浓度增高降低;400μg/μL浓度下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对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电生理反应较低,对对苯醌反应极其强烈。(3)中、意蜂对不同花香成分的行为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对1-辛烯-3-醇、6-甲基-5-庚烯-2-酮、壬醛、2-甲基丁醛表现出显著的趋避反应,3-甲基-1-丁醇对中华蜜蜂的引诱率最高,为43.33%。意大利蜜蜂对6-甲基-5-庚烯-2-酮、壬醛、1-辛烯-3-醇和α-法尼烯表现出显著的趋避反应,3-甲基-1-丁醇和2-甲基丁醛对意大利蜜蜂的引诱率最高,为36.67%。与意大利蜜蜂相比,中华蜜蜂对壬醛、1-辛烯-3-醇、6-甲基-5-庚烯-2-酮、2-甲基丁醛的趋避反应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