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全面探究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象似性。文章运用象似性理论和意象理论分析了古诗意象的象似性体现,努力揭示诗歌中各种意象形式与其所反映的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关于意象理论的探究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由来已久,意象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阐释和欣赏的作用不可小觑。而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中。就文学体裁而言,诗歌中存在着最为丰富和最为广泛的象似性,因为诗歌允许最复杂和最创新地使用语言。象似性为古诗词的欣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更为深入地分析古代诗人最大限度挥语言功用的方式以及诗歌意象的形式体现其意义的途径。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先从古典诗词中挑选了大量的典型诗句,然后依据象似性原则和意象理论从汉语语音、词汇、句法以及篇章等各个层面对诗歌意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以此来研究描述意象的语言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象似性运用到诗歌所取得的修辞效果。在篇章结构上,本文共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借鉴中外学者们在象似性和意象理论上的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涉及到两个重要术语——象似性和意象——的发展过程,定义,分类等内容;第二章主要根据影像象似性原则从汉字形态和语音角度对诗歌意象进行了例证分析;第三章则根据拟像象似性原则从古典诗词的韵律、节奏、押韵以及汉语句法和篇章的角度分析了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象似性体现。将象似性理论运用到分析诗歌意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即中国古典诗词是由大量的意象巧妙组合而成的,而且意象的语言形式既模仿自然界具体的物体,又模仿人类的经验、情感和思想,这使得诗歌成为“形”和“神”高度融合的文学形式。对于读者,本文的研究可以使读者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所体现出的象似性,从而提高其欣赏诗歌的水平;对于中外研究诗歌和翻译诗歌的学者,本文的研究可以使其注意到鉴赏和翻译诗歌过程中必须重视意象的作用以及翻译中形与神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