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安府是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重镇,位于大运河中部,扼守江淮咽喉,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漕运是封建社会既定的国策,关系到封建政权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清代十分重视治理运河。淮安是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的驻地,商贸发达,人口稠密,是官、商及文人驻足的地方。淮安府的文学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运河兴衰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府的文学队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当地的文学家,一是外来的文学家。清代淮安府本地出现了许多文人,他们中很多在当时蜚声文坛,其中潘德舆、鲁一同、丁晏等是代表。外来文人也是淮安文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政府官员、过路或暂住淮安文人、流寓淮安的文人、盐商等,他们与淮安当地文人共同推动了淮安府文学的繁荣昌盛。盐商是外来文人中的特殊群体。在经营淮盐定居淮安的过程中建造了大量的园林,园林为淮安府的文学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盐商是儒商,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书院是淮安府文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淮安府下辖各县分布大量的书院。淮安府书院兴盛于清康雍年间。在漕督、河督、各级官员、乡绅、文人、儒商的襄助下,书院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外,同时也是文人进行学术、文学交流的重要场所。书院是淮安府文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书院山长、主讲及文人等之间交流广泛,促进了淮安府文学的繁荣。清代,淮安府的刻书业十分发达。清后期,在国家危亡之际,刻书家王锡祺使用铅板刻印了大量地理资料,经世致用,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了对国家的赤诚之心。他组织淮安文人搜集、整理、刊刻地方文学文献,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型文学活动。他刊刻的《山阳诗征续编》保留了大量清代淮安府文人的文学创作资料,反映了当时淮安府文学活动形式。这些对淮安文学活动有着巨大影响,促进了淮安府文学的传播,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淮安府文学活动的繁荣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