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立足县乡两级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发展的现状,通过文献研究和现场调查,分析我国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促进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资料来源与方法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期刊网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农村卫生监督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查阅国务院和卫生部对卫生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决定、文件,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监管、标准、信息等。(2)现场调查:以浙江省和湖北省各两个县(区)为样本进行现场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农村卫生监督运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3)结果分析: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输入EXCEL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国家卫生监督宏观政策影响农村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职能交叉、职能模糊影响农村卫生监督执法的效果;改革频繁,卫生监督人员归属感缺失,影响农村卫生监督机构队伍稳定;多头领导,经费不足,影响农村卫生监督执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2.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卫生监督事业的发展。一是农村卫生监督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执法需要。二是农村卫生监督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执法条件低下,给执法办案带来很大困难。三是农村卫生监督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难以落实,部分卫生监督机构靠有偿服务开展工作,影响农村卫生监督执法的权威性。3.农村卫生监督体系不健全,农村卫生监督未全面到位实施。目前乡镇卫生监督机构的主要形式是县监督所派出机构和县监督所与乡镇政府在乡镇设立卫生监督站的形式,二者各有利弊。且两种情况下的乡镇卫生监督机构普遍存在经费紧张、人员编制少、基础设施差、监督手段落后等问题,很多工作只能停留在表面,全方位、高质量的卫生监督工作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很多乡镇实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卫生监督。对策1.健全农村卫生监督网络,推动监督工作重心下沉。以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农村建立派出机构为主要形式,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监督网络,充实农村卫生监督工作力量,使卫生监管不出现盲区和空白。2.加强农村卫生监督人才管理,提高监督队伍素质。合理配置农村卫生监督人员编制,明确卫生监督人员行政执法身份,尽快落实农村卫生监督人员参公管理。严格监督员准入制度,加强岗位再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监督员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3.加强卫生监督能力建设,保障执法条件。发挥各级财政的支持作用,争取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经费的扶持,增加办公用房、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配备,改善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条件。4.加大农村卫生监督投入,落实保障措施。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属于政府行政职能,要把卫生监督体系纳入当地政府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卫生监督经费保障政策,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卫生监督立法工作,把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经费保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