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枯萎病菌生物学特性、病害田间消长规律及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ne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蓝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黄化和萎蔫,叶基变为紫色或褐色,感病部位的维管束变褐。为了解甘蓝枯萎病的发病机理和流行规律,以及为防治此病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方法,本试验对甘蓝枯萎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其大小分生孢子的大小、形状,菌落特征,对不同寄主侵染能力的研究,参考前人的报道,初步确定,甘蓝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粘团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chl.f.sp.conglutinans)。菌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在25℃时菌丝生长最快;当温度低于15℃,菌丝生长缓慢,当温度低于10℃时,菌丝生长极为缓慢,在10d测量期间未观察明显生长变化。甘蓝枯萎病菌在pH3.0~11.0之间均可生长,但在pH7.0~11.0时生长较好,在pH为3.0时生长较慢,而在pH为7时生长最快。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甘蓝枯萎病菌均能生长,菌落生长直径均达到88.0mm以上,在24小时黑暗、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条件下,病菌菌落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但在24小时光照下,菌落生长量小,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该菌在淀粉、蔗糖、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其中以蔗糖作碳源时生长最快,但菌丝较为稀疏;牛肉膏、KNO3、NH4C1能较快的促进菌落生长,其中以KNO3促进速度最快;(NH4)2SO4、尿素则不利于菌落生长。 为明确不同培养基诱发大型分生孢子的能力,选取甘蓝枯萎菌、黄瓜枯萎菌、开心果枯萎菌、棉枯萎菌4种供试菌,分别在甘蓝叶培养基、石竹叶培养基、棉叶培养基、棉茎培养基、PDA培养基和Ca(NO3)2培养基6种培养基上进行分生孢子诱发实验,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不同专化型在不同培养基上诱发分生孢子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2005和2006年,在北京延庆县重病地种植感病品种北农早生,系统调查研究甘蓝枯萎病的田间消长规律。该病从4月下旬开始发病,移植定植后加重,随着生长进程,病害发展呈日渐加重,在6月中旬枯萎病发生接近最高峰。两年间发病趋势相似,但发病程度有所差异,在2005、2006两年间甘蓝枯萎病发病趋势逐年加重。 以中甘21和中甘9号、希望、北农早生、8132、百惠6个甘蓝品种为供试品种,以不同的浓度梯度,用拌土法、根系浸菌液法、伤根灌菌液法、土表灌菌液法(浇注法)4个抗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几种接菌法都可用于甘蓝枯萎病的抗性鉴定上,但以拌土法最为快速准确,也适合于鉴定不同品种抗病性。 添加作物秸秆或牛粪、覆膜对培养的甘蓝枯萎病菌及土壤中甘蓝枯萎病菌都有明显的抑制和杀死作用。随着作物秸秆添加量的增加,其抑菌效果更加明显。在施牛粪的条件下,随着覆膜数的增加抑菌效果更加显著。施牛粪、覆膜对土壤中的立枯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也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在试验中同时对PDA、Komada培养基、土壤浸汁三种培养基分离土壤中致病镰刀菌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Komada培养基对致病性镰刀菌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其他文献
岁月无痕,我自踏上教育岗位以来,已历经了三十一个年头,在三十一年以我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的工作有欢笑、有泪水,尝尽了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但我最大的感受是充实.在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阶段,而最为重要的阶段就是幼儿阶段,每一个的幼儿阶段对于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幼儿阶段如何让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学习.在幼儿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小学数学课堂整体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影响下,为了加强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有效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需要结合当前小
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来提高高三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非常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注重阅
近年来薯蓣红斑病发生十分普遍,造成了生产上的严重损失。本文对薯蓣红斑病的病原线虫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量和观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