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热力状况的互馈及其对中国温度降水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动力和热力作用均对我国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印度洋则是印度季风的发源地和的水汽主要源地。研究高原和印度洋的热状况及其耦合关系对全面了解我国的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81-2010年(30年)欧洲中心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温度资料,日本气象中心再分析资料JRA-55中的200hPa、500hPa、850hPa、925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垂直速度、纬向风速(U分量)和经向风速(V分量)、水汽通量散度、地表气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和印度洋海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1)1月(冬季),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地气温差为正值,东部地区偏高,有小面积负值区位于高原中部以及西部和南部边界,整体而言,青藏高原给大气供热;7月(夏季),高原主体和高原以北区域均为正值,仅在东南部边界,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横断山脉地区有负值区域,即夏季高原地面给大气供热。1月,高原地气温差异常值(距平)正交函数分析第一模态(EOF1)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第二模态(EOF2)高原主体和高原北部反位相变化;7月,EOF1高原东西部反位相变化,EOF2具有一致性。(2)1月,印度洋海气温差在为正值,海洋向大气供热。7月,除阿拉伯海西部及孟加拉湾西部海气温差月平均为负值外,其余地区均为正值。1月,EOF1空间分布呈现“-”+”,“-”的纬向带状分布,而EOF2则与EOF1位相相反。7月,EOF1空间分布从东北到西南呈“+”“”,“+”的带状反位相分布特征,EOF2全区表现为温差正异常。(3)1月,高原地气温差EOF1增强时,印度洋赤道以北海气温差减小,赤道以南海气温差增加;EOF2增强时,印度洋赤道偏南地区海气温差减小,在10° N和20° S附近洋面海气温差升高。7月EOF1增强时印度洋海气温差减小,EOF2增强时,印度洋东南部温差增加,西部温差减小。(4)1月,印度洋EOF1加强会使高原地气温差降低,EOF2加强会使地气温差减小。7月,印度洋EOF1加强使高原北部地气温差增加,西部温差减小,EOF2对高原的影响不显著。(5)高原和印度洋均对我国气温和降水产生独立的影响。1月,高原主要影响四川盆地、长江以南和河套地区气温,以及四川盆地、华北到华东降水;7月,主要影响我国地势分布中第一、第二阶梯区域的气温,以及四川盆地、东北、黄淮地区和长江以南降水。1月,印度洋主要影响华北和东北气温,以及东北到西南带状区域的降水;7月则影响新疆地区、内蒙古中东部、四川盆地、长江下游地区气温和内蒙古东北部到四川盆地一线降水。
其他文献
明确台风的分类对台风路径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文就竺可桢台风分类标准做了一些诊断研究。首先根据竺可桢分类的定义,结合台风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对台风分类做了更明确的
本文以安徽省境内的琅琊山、皇甫山、太平湖、九华山、天柱山、马仁奇峰、天堂寨等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在2010-2013年间,选择大气状态相对稳定、风向、风速变化不大的晴天,对
本研究利用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闪电大容量多通道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到的上海滨海地区2004年8月22日的观测资料,分析云闪放电过程的放电特征,揭示云闪放电的地面电场慢变化特征,澄
陆地生态系统是O3重要的汇,且能影响近地层O3的收支平衡。O3对植物有毒害效应,植物通过气孔吸收O3而造成自身机能的损害,而O3难于被降水冲刷,主要通过干沉降方式沉降到农田生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