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通过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平衡组间混杂因素,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ET)对母儿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特别是对子痫前期发病率的影响,进而评估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研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单胎妊娠且分娩孕周大于22周的妇女28592人,排除标准:供卵、供精受孕者;人工受精者;合并有肾脏疾病者.其中262位通过IVF(包括ICSI)受孕的妇女纳入IVF组,其余28330位自然受孕的妇女纳入自然妊娠组.从住院分娩登记系统中搜集以上所有分娩病例的围产期信息,包括年龄、既往流产次数、既往分娩次数、慢性高血压病史、孕前糖尿病病史、多囊卵巢病史,既往剖宫产史,以及是否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哮喘、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通过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均衡以上组间协变量后,得到匹配后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各259例),比较匹配后IVF组及自然妊娠组母儿围产期并发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差异.
研究结果:
匹配前,IVF组与自然妊娠组组间协变量中,年龄、产次、既往剖宫产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这四个协变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IVF组和自然妊娠组各有259例匹配成功,协变量均衡性比较显示,两组各协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匹配后其在两组的分配达到平衡.
未经倾向评分匹配前,IVF组的子痫前期发病率(11例,4.2%)高于自然妊娠组子痫前期发病率(451例,1.6%),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53例,20.2%)高于自然妊娠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2799例,9.9%),前置胎盘发病率(10例,3.8%))高于自然妊娠组前置胎盘发病率(361例,1.3%),早产发生率(25例,9.5%)高于自然妊娠组早产发生率(1805,6.4%),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12例,4.6%)高于自然妊娠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516例,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匹配后,IVF组子痫前期发病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前置胎盘发生率、早产发生率虽然高于自然妊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倾向匹配评分之前IVF组与自然妊娠组子痫前期的发病率优势比为2.709(95%CI∶1.471-4.990),表明IVF是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但是经过倾向评分匹配后,优势比降为1.104(95%CI∶0.461-2.647),表明IVF与子痫前期并没有显著的关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认为IVF并非是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优势比为1.609(95%CI∶0.830-3.120).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发现单胎IVF妊娠组与单胎自然妊娠组的母儿围产期并发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F与单胎妊娠子痫前期发病风险的增加并没有存在显著的关联.这表明IVF本身并没有显著增加单胎妊娠母儿围产期并发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尚不能认为IVF是单胎妊娠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然,该结论还依赖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以及纳入更全面的混杂因素的研究来证实.
通过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平衡组间混杂因素,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ET)对母儿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特别是对子痫前期发病率的影响,进而评估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研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单胎妊娠且分娩孕周大于22周的妇女28592人,排除标准:供卵、供精受孕者;人工受精者;合并有肾脏疾病者.其中262位通过IVF(包括ICSI)受孕的妇女纳入IVF组,其余28330位自然受孕的妇女纳入自然妊娠组.从住院分娩登记系统中搜集以上所有分娩病例的围产期信息,包括年龄、既往流产次数、既往分娩次数、慢性高血压病史、孕前糖尿病病史、多囊卵巢病史,既往剖宫产史,以及是否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哮喘、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通过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均衡以上组间协变量后,得到匹配后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各259例),比较匹配后IVF组及自然妊娠组母儿围产期并发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差异.
研究结果:
匹配前,IVF组与自然妊娠组组间协变量中,年龄、产次、既往剖宫产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这四个协变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IVF组和自然妊娠组各有259例匹配成功,协变量均衡性比较显示,两组各协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匹配后其在两组的分配达到平衡.
未经倾向评分匹配前,IVF组的子痫前期发病率(11例,4.2%)高于自然妊娠组子痫前期发病率(451例,1.6%),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53例,20.2%)高于自然妊娠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2799例,9.9%),前置胎盘发病率(10例,3.8%))高于自然妊娠组前置胎盘发病率(361例,1.3%),早产发生率(25例,9.5%)高于自然妊娠组早产发生率(1805,6.4%),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12例,4.6%)高于自然妊娠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516例,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匹配后,IVF组子痫前期发病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前置胎盘发生率、早产发生率虽然高于自然妊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倾向匹配评分之前IVF组与自然妊娠组子痫前期的发病率优势比为2.709(95%CI∶1.471-4.990),表明IVF是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但是经过倾向评分匹配后,优势比降为1.104(95%CI∶0.461-2.647),表明IVF与子痫前期并没有显著的关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认为IVF并非是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优势比为1.609(95%CI∶0.830-3.120).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发现单胎IVF妊娠组与单胎自然妊娠组的母儿围产期并发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F与单胎妊娠子痫前期发病风险的增加并没有存在显著的关联.这表明IVF本身并没有显著增加单胎妊娠母儿围产期并发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尚不能认为IVF是单胎妊娠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然,该结论还依赖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以及纳入更全面的混杂因素的研究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