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硬化型超高强度钢的夹杂物分析及回火性能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实验用材料为国内某钢厂提供的SHS-1二次硬化型超高强度钢,该材料和国外同类型二次硬化型超高强度钢相比,纯净度和力学性能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本实验以改善材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为目的,探究了夹杂物和回火温度对其影响规律,最后得到以下研究成果:经过研究发现,铝元素的添加容易使材料产生各向异性较差的氧化铝型夹杂物,其形貌不规则,在尖端处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进而容易萌生裂纹并促进其生长;但是添加镧元素后,夹杂物得以改性,组织转而生成各向异性好的球形夹杂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得以改善。使用CT三维检测技术,检测到了高、低密度夹杂物和气孔,且尺寸较小。一次回火处理后发现: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马氏体板条的方向发生改变,板条边界逐渐模糊、扭曲和交织,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低,同时有细小的碳化物生成并且弥散分布;在500℃时,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进一步升高回火温度,马氏体板条和碳化物发生粗化现象,同时生成逆转奥氏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降低。材料在500℃回火处理之后,强度达到1800MPa以上,为了探究其强度再次提高的可能性,材料进行二次回火处理,在500℃时,其力学性能较其它二次回火温度更好,并且强度高于一次500℃回火,韧性有所降低,但在可接受范围内,此二次回火温度下的微观组织有更多细小的碳化物,并且均匀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中,使材料的力学性能较一次回火有一定的提升。同样,二次回火温度过高,马氏体板条和碳化物会发生粗化现象,同时生成薄膜状的细长逆转奥氏体,力学性能因此降低。二次硬化型超高强度钢中回火马氏体、碳化物、位错、残余奥氏体以及逆转奥氏体都会对材料的强韧化水平有较大的影响。淬火马氏体板条的位向在回火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可以形成相互交织的回火马氏体来强化组织,但高温回火时,板条会发生粗化现象;基体中有高密度位错和细小碳化物,前者可以在运动时被后者钉扎,甚至可以形成位错环,阻碍位错的进一步运动,进而强化组织;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会降低材料的强度,提高材料的韧性,而逆转奥氏体可以在不降低材料强度的基础上提高材料的韧性。
其他文献
随着不锈钢生产技术的进步与世界工业的发展,用户对不锈钢的质量要求也日益增高。在不锈钢板带热轧中,板形一直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锈钢板形控制领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板形设定模型是热轧带钢生产线上最为复杂的过程设定模型之一。随着我国热轧带钢轧制过程控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掌握了粗轧设定模型、精轧设定模型以及其他在线设定模型的精髓,但是对于板形设定模型的研究和开发仍处于落后状态。结
为适应近年来油气资源日渐枯竭,含有腐蚀介质H2S、Cl-等严酷腐蚀环境的油气田被相继开采出来,导致压力容器用钢的服役环境越来越恶劣。其壳体和焊接接头直接承受腐蚀介质的物理、化学作用,极易产生腐蚀导致失效。Q345R作为压力容器钢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专用钢,难以满足越来越恶劣的服役环境要求,急需开发出具备兼顾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及焊接性能的压力容器钢,即Q345R(HIC)。油气中H2S、Cl-具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传统的TiC和TiN薄膜材料不能满足切削刀具材料的要求,Ti-Si-N膜具有高硬度、低摩擦因数、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良特性,非常适合于高速切削刀具的表面保护和模具的现代机械行业的要求,目前在薄膜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利用磁控溅射技术,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氮流量、溅射温度、溅射功率、沉积时间、渐变时间、调制周期以及调制比,在304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一系列Ti-Si-N
离子液体既有高温熔盐的特性,又有水溶液的特性,包括不燃烧、挥发性小、热稳定性高、导电性良好、电化学窗口及液态范围宽、种类繁多等特点。因此,离子液体在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使用。在离子液体中合成的聚吡咯膜,其性质和形貌都有着很多独特的地方。本课题主要研究了氟化吡啶及氟化吡咯离子液体溶液的制备和表征,并探索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合成聚吡咯膜的影响。将氯化吡啶(氯化吡咯)与氟化银反应,最终能合成出含水的氟化吡啶(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薄带生产流程,是材料及冶金领域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钢液直接浇入一对反向旋转且内部通冷却水的铸辊之间,钢液经过凝固和轻微变形而成为薄带。薄带连铸技术将连铸与轧制联系起来,简化了从钢水到热卷的生产工艺,实现了铸轧一体化。薄带冷却速度在102-103K/s之间,属于亚快速凝固范围,其凝固组织具有亚快速凝固的特点。亚快速凝固具有较高的冷却速率,能够显著细化晶粒和第二
研究和开发钢铁材料高温大压下轧制工艺理论及其相关技术,对改善连铸坯的质量,提升最终产品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通过高温大压下轧制工艺获得性能优异的板坯,材料的高温特性和轧制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十分重要。通过对实验钢高温热变形过程中的金属流变规律和动态再结晶行为的深入研究,可以获得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工艺参数,以指导连铸大压下工艺的工业实践。同时,在钢铁材料变形行为的研究中,对于接近固相线温度区间内
镁是工业上最轻的金属材料,然而由于镁合金具有热强度低、凝固潜热和热容量小、液态成型能力差、热裂倾向大和凝固缩孔疏松等缺点,制备大规格高质量的锭坯已成为制约我国变形镁合金板带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本课题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973)“高性能镁合金加工与制备中的关键基础问题”的一部分,采用ANSYS/Fluent有限元模拟软件,在分析了单一外场(超声场和电磁场)与分流方式对400mm×
熔盐电脱氧是一种直接将金属氧化物中金属与氧分离而得到金属或合金的方法,该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传统生产铝基合金主要采用铸锭冶金法,因活泼金属的回收率较低,成分存在偏析,导致生产成本高。鉴于传统制备铝合金方法存在的缺点,本文探索采用熔盐电脱氧法制备铝锂、铝钕和铝镁等铝基合金,分别考察了不同Al-氧化物混合物电极中电脱氧过程的机理和差异性。在KCl-LiCl共晶体系中,Al-Cu-Li2O电极
亚共晶铝硅合金是工程中应用量最大的铸造铝合金,其共晶硅的尺寸和形貌决定了合金的性能。本课题研究Li对亚共晶Al-7Si合金的变质作用,探究Li对共晶Si的形貌和尺寸以及合金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合金组织的变化揭示Li对亚共晶Al-7Si合金的变质机理,并通过热处理进一步改善变质后共晶Si的形貌和尺寸,探究热处理制度对合金性能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添加Li对亚共晶Al-Si合金进行变质处理可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家电、航空业等对高品质冷轧钢板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冷轧钢板已经成为钢铁工业的主要产品。由于下游行业需要进行涂漆、涂镀、冲压成型等工序,一旦冷轧基板表面出现腐蚀就会严重影响后续深加工的产品质量和性能,这就对冷轧板表面的耐蚀性能提出了严格要求。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工作站、X射线衍射仪(XRD)、点滴实验等手段对不同方式后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