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叶梅小说具有一种书写家园的意识。在近二十多年的小说创作中,对自然家园的呈现,对社会家园的思索和精神家园的追寻逐渐成为叶梅家园书写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叶梅小说的家园书写已经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本文借助叙事理论、文化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叶梅小说的家园书写,分析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整理叶梅小说的研究现状,论述本文的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梅小说具有一种书写家园的意识。在近二十多年的小说创作中,对自然家园的呈现,对社会家园的思索和精神家园的追寻逐渐成为叶梅家园书写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叶梅小说的家园书写已经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本文借助叙事理论、文化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叶梅小说的家园书写,分析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整理叶梅小说的研究现状,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梳理叶梅小说的研究现状,发现评论界对叶梅小说的研究主要从土家族文化内涵、艺术风格、跨学科研究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列举叶梅小说家园书写的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明确“家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叶梅家园意识产生的原因,并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叶梅家园类小说的创作轨迹。第二章分析叶梅小说所书写的三个家园,即自然家园、社会家园和精神家园。三个家园的书写,凸显了叶梅强烈的家园意识。第三章借助叙事学理论,从叙事主题、叙事语言、叙事策略这三个并列却又相互依存的层面分析小说中家园书写的艺术表达。第四章探讨叶梅小说家园书写的文化内涵。从“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情感文化”这三方面论述,探究叶梅对于家园文化深刻的思考。第五章具体论述家园书写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揭示叶梅家园类小说的创作意义。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发掘叶梅小说中家园书写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无论从文学研究还是生态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叶梅的家园书写,让我们看到她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的深刻思考,并唤起大众对“家园”的关注。
其他文献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作品充满对人类灵魂深处执着的探索和由此产生的深沉的忧思,因而受到广大读者和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尤其是其代表作《红字》,自发表之日起,就备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国内外学者对霍桑的作品《红字》的研究众多,成果颇丰。研究者们立足于作者、人物、主题、叙事技巧等方面,从象征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弗
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形象问题逐渐成为建筑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现代化大都市虹吸效应明显,导致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市与乡镇越来越小,面对“千城一貌”和现实竞争的残酷现状,小城市的发展成为了当下急需深切关注的城市问题。尤其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战略,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变得更加具备
孙健忠是湘西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小说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书写和展现了土家儿女的生活境遇,特别是对不同历史背景下女性生存状况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女性书写意识。本论文在系统阐述和分析孙健忠具体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其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独特性,以期揭示他在女性书写上的独特魅力。其次,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所凸显的女性意识,较为突出的有:勇敢追求婚姻自由、积极谋求经济独立、主动争取政治参与等意识
《归田诗话》是元末明初诗人瞿佑的一部诗学理论作品。有学者认为“瞿佑之诗及《归田诗话》对明初越诗的繁荣、明清杭州风雅的开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归田诗话》总体情况进行介绍。全书一百二十则诗评,共提及人物(含各朝文人、皇帝)158人,涉及诗文、评论、语录312篇(条)。本部分的研究从瞿佑与明初诗坛的联系入手,着重对学界关于《归田诗话》的书名、评价相关争议进行考证释疑,并对《归田诗
相比于以媒介视角去定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远不如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出发,即把握传播者的活动,更能深刻理解这个时代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大众传播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进入到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并行的时代,其中群体传播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对其他传播形态产生影响。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明显的特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无处不在的虚拟空间,颠覆了大众媒体仅向少数精英
研究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骚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安作为第一个以专论形式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的人,他一方面将《离骚》与《国风》《小雅》相比,凸显出《离骚》“好色而不淫”与“怨诽而不乱”的特征;另一方面又高度肯定了屈原之行,赞扬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高洁品格。两汉与六朝时,司马迁、班固、王逸和刘勰等人围绕刘安骚评展开评论,他们从评屈入手,着重总结、研讨刘安骚评之语,逐渐形成了从人物本身向文本本
新闻媒体依托媒体记忆记录和储存民族文化,引导“过去”进入“现在”,沟通历史和未来,塑造文化传承的记忆框架,进而传承和保护着少数民族文化。本文应用媒体记忆相关理论,选取恩施权威主流报刊——《恩施日报》作为研究文本,以土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土家女儿会为研究个案。通过阐释媒体记忆与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试图分析《恩施日报》的土家女儿会媒体记忆实践活动,评估媒体记忆实践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反思媒体
文学是作者用独特的话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近些年来,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构建清正廉洁的现代化社会期待也越来越高。在文学上一方面反应为反腐类作品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反应为人民群众对反腐类作品的鉴赏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为此,笔者以伦理叙事为落脚点,对新时期周梅森反腐作品里的“自我与知识分子伦理”、“个体与历史伦理”、“父子伦理”等伦理叙事进行了分析,在“知识分子角色意识与自我表达”、“英雄个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媒介生态正在逐步形成,传统媒体正遭遇着来自新媒体的各种冲击。互联网与科技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深入,给乡村文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最广大基层人民的劳动智慧,折射出中国基层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新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的多样性,乡村文化该如何自处,最大程度的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亟需
改土归流之前的恩施地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形态:土司社会、卫所社会和州县社会。三种社会边界清晰:东北部即今天的巴东县、建始县、清江以北地区是府县社会,中部即今天恩施市、利川市的中部东部和咸丰县的龙潭河以南部分是卫所社会,而包括鹤峰、来凤、宣恩三县以及巴东建始的清江以南部分和咸丰北部利川西部是土司社会。然而自改土归流发生以后恩施地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政治上社会制度变为府县制;经济上,游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