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病程大于3个月的慢性肾脏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除肾小球病变外,肾小管及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小管间纤维化等慢性肾脏病变通常预后不良。血管损伤及小管间质病变将影响CKD及其进展。Tie2信号系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具有抗血管炎症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和促进血管生长等作用,对维持血管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有关Tie2信号对CKD影响的研究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拟探讨Tie2信号激活对小鼠叶酸肾病小管间质病变的影响,为血管保护因子在CKD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选择8周龄CD1雄性小鼠,腹腔注射叶酸(溶解于5%NaHCO3,浓度为24mg/mL,剂量为240mg/kg)建立小鼠叶酸肾损伤模型,检测尿蛋白/肌酐比值,选取比值>0.2的小鼠作为肾损伤模型组。腹腔注射5%NaHCO3建立正常对照模型(Con组)。将模型组分为F+I组和F+T组,分别在肾损伤后24小时腹腔注射大鼠IgG1抗体(1mg/只)及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激发型Tie2单克隆抗体(1mg/只),Con组小鼠腹腔注射大鼠IgG1抗体(1mg/只)。在实验第7天和第28天时各处死6只小鼠,称量小鼠体重及肾重,观察三组小鼠肾脏外观变化,HE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肾小管间质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肾小管间质血管CD31阳性表达情况,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脏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情况。 结果: (1)Con组小鼠肾脏红润,形态大小正常。F+I组小鼠实验第7天肾脏肿大且颜色淡红,实验第28天,肾脏表面呈颗粒状。F+T组小鼠实验第7天肾脏无明显改变,实验第28天,肾脏表面有凹凸,大小介于Con组及F+I组之间。 (2)与Con组比较,实验第7天,F+I组小鼠肾重/体重增大(P<0.05),提示肾脏肿大,实验第28天,F+I组小鼠肾重/体重下降(P<0.05),提示肾脏萎缩。F+T组小鼠肾重/体重在实验第7天和第28天与Con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3)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Con组小鼠肾脏基本正常。实验第7天,F+I组小鼠肾脏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小管扩张,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样变性;F+T组小鼠肾脏与F+I组相比,病变程度较轻。实验第28天,F+I组小鼠肾脏可见小管萎缩,少数代偿性扩张,小管间质区增宽,纤维组织增生。F+T组小鼠肾脏与F+I组相比,病变程度较轻。实验第7天和第28天,F+I组小鼠肾小管间质病变范围均大于F+T组(7dP<0.01,28dP<0.001)。 (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第7天和第28天,与Con组相比,F+I组小鼠肾脏中CD31阳性表达的微血管密度(MVD)降低,与F+T组相比,F+I组小鼠肾脏中CD31阳性表达的MVD降低(P<0.05)。 (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第7天,与Con组相比,F+I组小鼠肾脏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VCAM-1)表达增加,与F+I组相比, F+T组小鼠肾脏VCAM-1表达降低(P<0.05)。实验第28天,Con组、F+I组与F+T小鼠肾脏VCAM-1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Tie2信号激活可以改善小鼠叶酸肾病的肾小管间质病变。 (2)Tie2可能通过降低血管粘附因子VCAM-1表达,增加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改善肾小管间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