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临床最常见的房性心率失常。近些年,临床对房颤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表明肺静脉在心房颤动的触发和驱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部分阵发性房颤起源于肺静脉,肺静脉口是左心房-肺静脉肌束连接部位,其解剖上存在着“肌袖结构”是房颤发生的基础。目前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方式主要是针对肺静脉开口附近左心房进行消融。通过射频消融技术直接去除兴奋灶或电隔离这些静脉与心房的电连接可使房颤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治疗的效果依赖于对肺静脉异位兴奋点的正确定位及完整的隔离。因此在射频消融治疗之前对肺静脉的解剖细节进行评价将对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快速多层容积扫描、三维重建功能及图像后处理能力,可完成对肺静脉与左心房的连接方式进行影像学评价。本研究通过多层螺旋CT对肺静脉及左心房进行影像学评价,明确肺静脉变异类型,同时研究肺静脉口的管径,有助于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顺利进行,缩短X线暴露时间,减少并发症。血栓形成尤其是左心房血栓形成是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当房颤发作时,心房丧失有效的收缩舒张功能,血液不能正常充盈和排空,导致局部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基础。随着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左心房及左心耳内是否存在血栓是射频消融术前需要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左心房内血栓的存在,导致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卒中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是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绝对禁忌症。因此,术前对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准确检出对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意义。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是目前常用的应用于检测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方法,但此项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随着多层螺旋CT的发展,其检测无创性及快速容积扫描的特点使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左心房血栓的检查与筛选。本研究通过对房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的研究并且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照,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临床价值。研究一多层螺旋CT对房颤患者肺静脉的评价目的:探讨通过多层螺旋CT研究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明确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方式的解剖变异、肺静脉口管径,为临床射频消融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方法房颤组: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心内科拟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120例。正常组:随机选取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进行胸部增强扫描的100例正常人群。以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采用MPR、MIP、CPR和VR及仿真内窥镜等重建方式,对肺静脉解剖变异进行观察,并对房颤组及正常组肺静脉变异发生的性别及左右侧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房颤组及正常组标准型肺静脉口管径,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静脉可分为5种类型,标准型最常见,占房颤组的62.5%(75/120),正常组共65例,占正常组的65%(65/100);左肺静脉共干是房颤组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占房颤组的18.3%(22/120);单支右中肺静脉变异是正常组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占正常组的13%(13/100);房颤组肺静脉变异在左右侧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正常组肺静脉变异在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右侧变异发生率高于左侧。房颤组与正常组肺静脉变异的发生在性别及左右侧无统计学意义。75例房颤组及65例正常组标准四支肺静脉型房颤患者两上肺静脉较粗,两下肺静脉较细,房颤组及正常组各肺静脉口的长径和短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房颤组右下肺静脉口最圆,正常对照组右上肺静脉口最圆。房颤组的各肺静脉口情况与正常组对比,各项P值均小于0.05,证明房颤组较正常组的两上肺静脉口及两下肺静脉口长径和短径均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能准确显示肺静脉及左心房的解剖变异,准确的测量肺静脉口管径,对临床手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研究二多层螺旋CT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照应用于检测左心房血栓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评价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心内科拟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120例,术前2天内分别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和经食道超声检查,并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为标准判断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结果以超声心动图为标准,多层螺旋CT与经食道超声检测符合率为89.2%,诊断特异性为92.7%,诊断灵敏度为54.5%,阳性预测值为42.9%,阴性预测值为95.3%,阳性似然比为7.48;阴性似然比为0.49。经过四格表配对进行卡方检验,χ~2=0.31,P>0.05。即多层螺旋CT扫描与TEE检测左心房血栓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能作为临床诊断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一种筛查办法,并可以作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重要补充的无创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