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与陌生化——认识西方文艺发展的一个视角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99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的文论有两个主流,“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事实上,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潮流的概括,在20世纪初的时候就已经有所萌芽,虽然当时使用的并不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个词汇,而使用“祛魅”和“陌生化”。进一步对西方文学与艺术发展历史的研究则表明,不仅仅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与艺术理论面临着这两大趋势,整个西方文学与艺术发展的历史,也存在一个“造魅——祛魅——陌生化”的过程。本文将论证并解释这个作为认识西方文论自身演化规律的“造魅——祛魅——陌生化”过程。
其他文献
媒体批评是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结合生长而成的一种批评形式。在这里,“媒体”所发挥的不仅仅是载体作用,更重要的是,媒体对于批评产生了塑造和规约的作用,并影响了文学批评的空间
课堂学习需要思考,思考源于问题,为此课堂必须拥有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工作实践去听评一些同事的课,我对教师的课堂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汇总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问题的设计科学性、艺术性没有得到施教者的高度重视,不能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逐步改变问话内容及形式,这样就出现了問答式、教师主宰式课堂。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教学,逐步实现自主发展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当关注教学中的“六少和六多”,提
期刊
新时期,在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下,一批中国诗人把目光转向本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在创作中形成自觉的“史诗”追求,从而形成当代新诗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本文正是对这一独特景观的论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前些年孩子还小时,一次周末我带着她去爬山,回来的时候,我已经累得不行了,可再看女儿还是又蹦又跳的,浑身还有使不完的劲儿,一点没有累的意思。按理说,小孩子的体力远远不如成年人,同样的路程,为什么成人反而还不如孩子呢?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里面有很多的医学道理:在爬山的过程中,
曾经有几个常捐血的朋友来找我,他们在两三年内捐了10次以上的血。从外表看,几乎都出现肺虚的症状,皮肤偏黑而且干。他们有些是由于血浓度太低了,捐血站不再让他们捐血时,才惊觉身体出了状况。  通常在捐血之后,静脉里的血红素和血液里的各种成分的浓度都会降低,但是多数人在第二天就会回到正常的状况。大概“捐血能刺激造血机能”的说法是从这个现象来的。  身体的血液就像企业的资金一样,当企业的资金不足时,会依照
本文力图从整体上把握杨慎诗学,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出杨慎诗学思想,为此,本文从其诗学渊源、诗论的内涵和诗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 诗学渊源方面,梳理中国诗学本质论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