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第一部分综述了薄层扫描法的发展历史、仪器装置、基本原理、特点及定量方法;同时,对中药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定量分析方法做了概述。 1938年,俄国人Izmailov和Schraiber首次发表了一篇利用薄层色谱法技术作为药物分析方法的文章。此后的几十年里,薄层色谱法作为一种好的分离方法迅速发展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现代定量分析检测技术—薄层扫描法。该法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检测范围广,分辨率高,样品不易被破坏,可以从薄层板上回收;同时,该法是以色谱系统为基础的,杂质对色谱系统的干扰小。所以自从1972年第一台日本岛津CS-90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问世以来,薄层扫描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综述部分还对中药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定量分析方法作了总结。黄芩甙是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降转氨酶的作用。它也是以黄岑为主味药的中成药中的重要成分,通过对黄芩甙的定量测定,可以建立该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指标。测定黄芩甙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法、薄层扫描法等。与双波长薄层扫描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样品分析速度较慢,仪器造价很高,且对色谱柱的要求很严;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法的选择性较差,受杂质干扰大。所以薄层扫描法一直在中草药、中成药的有效成分检测和药物制剂含量测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实验部分。该部分主要运用薄层色谱新型内标法成功地测定了中药材黄芩及含黄芩的四种中成药——通宣理肺丸、槐角丸、礞古滚痰丸、葛根芩连胶囊中的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内标法是盖拉赫于1925年提出的,旨在减小实验条件的变化对定量分析测定精密度的影响。对内标物的要求:(1)内标物应是原样中不含有的组分,否则会使峰重叠而无法测量内标物的峰面积A_s;(2)内标物应与分析物在同一条件能完全分开,但是位置不能差得太远;(3)内标物应该是纯物质。内标法在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中运用广泛。这是由于在上述色谱体系中,被测组分的重量与其色谱峰面积成正比,见式(1) W_i=f_iA_i (1)式中,W_i为被测组分的重量,A_i为i组分的峰面积,f_i为比例常数,称为被测组分i的校正因子。 且所以当加入内标物后就有式u人 u) i=f.f(2) 。户’AS- f二 ---,*i(3) As i’·ws可见,通过对分析物和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相比较,可以消除由于进样量不准确等因素引起的误差。但是,在薄层色谱中,内标法却受到很大限制。首先,内标物的选择有一定困难。选择内标物时,要求它与分析物具有相近的最大吸收。此外,薄层板一般比较短,为 10cm左右。山于内标物的加入,造成原体系更加复杂,则在较短的薄层板上很难同时使得分析物和内标物斑点与其周围斑点得到良好地分离,且0.2of栅.8;其次,根据色谱理论,在薄层色谱中,待测组分的浓度与测得信号之间做的曲线,不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分析物对内标物的相对响应因子RRF(Relative Response Factor)值,会随着内标物加入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内标法在薄层色谱中并不常用。本文采用了一种新型内标法,克服了传统内标法在薄层色谱中的不足之处。首先,选择的内标物为黄茶素。黄荐贰是黄茶素-7-0-葡糖醛酸,是黄芥素结构中7位上的羟基中的氢,被葡糖醛酸取代生成的衍生物,因此它与黄苛素具有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在本文的测定条件下,二者均在人=276urn处有最大吸收:在以苯-丁酮-甲醇-甲酸(9:2:1.5:0.5)做展开剂时,二者可在同一聚酚胺薄膜上得到良好的分离,Rf t司.25,Rf t刃.69。所以,选择以黄茶素作为测定黄芦贰的内标物,能够满足薄层色谱测定内标的要求。其次,以非线性的Michaelis—Menten方程为基础,建立两条标准曲线。第一条标准曲线用来求黄芍贰对黄芬素的相对质量响应因子RRF值;第二条标准曲线用来求待测物中黄芬贰的含量。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内标法中,物质浓度与所测信号之间的曲线不通过原点这一弊病,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本文运用薄层色谱新型内标法,测定了黄芍及含黄茶的中成药中有效成分黄芍贰的含量。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黄芍中黄苛拭的含量为29.Zing勺,平均回收率为97.5儿RSD为1.33“通宣理肺丸中黄苛贰的含量为2.62mg勺,平均回收率为 102.2凤 RSD为 2.72卧 槐角丸中黄苹贰的含量为 5.76mg培,平均回收率为 97.5儿 RSD为 1.24趴檬石滚痰丸中黄芬贰的含量为 13.ling巾,平均回收率为97.6儿RSD 为1.48儿 葛根芦连胶囊中黄茶贰的含量为6.39。g冶,平均回收率为96.5%,RSD为137%。 此外,本文还运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在碱性硅胶G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