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研究缅甸问题的专家暂时没有全面梳理分析过美国对缅“价值观外交”的政策实施方式、前后转变及影响效果。本文当中的“价值观外交”是指一国领导人或民众以本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为主要诉求,通过政府首脑、部门特使、国会议会等制度载体,以及直接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白皮书、大众传播媒介、人道主义援助等文化载体,实施的具有强烈价值观色彩的对外政策或国际实践的外交行为。本文选取“价值观外交”视角,旨在通过研究美国特定任期政府的外交行为特点,从实证角度对比美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不同特点及其影响。本文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价值观外交”在美国对缅甸政策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奥巴马政府对缅“价值观外交”发生了何种转变?目前缅甸局势变化与这种外交政策因果关系如何?简言之就是要回答“价值观外交”从哪里来,如何变化以及到哪里去。本文认为1988年缅甸大选后,美缅关系直转急下,之后的二十年共遭遇了四次重大波折,导致美缅关系降至冰点。美国减少了在缅甸的注意力,体现了以经济制裁推动缅甸民主进程,高度关注“人权”问题,坚持附加政治条件的人道主义援助三大特点。本文赞同以下观点:美国始终关注民盟的诉求,限制了自身的行动能力,采取的政策没有反映着美国的目标,也不符合美国的真正战略利益。本文认为奥巴马政府对缅政策呈现出三大特点,即以政府及国家元首主导对缅“双轨外交”,双边互动强度及密度增大;人权问题不再是主导美缅关系的首要议题;美国也注重利用多边力量推动缅甸改革,持续对草根阶层进行价值渗透。其产生了三大政策效果:有效减轻孤立损失,美国公司及美国都能获取缅甸改革红利,此外,缅甸发展获外界支持,未来美国将联合盟友加快“拥抱”缅甸。本文认为外交政策侧重点的转换并不意味着美国减弱了对“价值观外交”的重视,他们从来都不放弃推广价值观,并更“务实地”在保证自身多重利益的同时,实现文化上的扩张。从长期而言,无论采取怎样的对缅政策(接触、孤立、制裁或“务实接触”),美国对缅甸的政策目标始终在于鼓励、支持和推进缅甸持续的民主化进程。美国政府清楚制裁不能给缅甸带来民主,援助和贸易也不能够为缅甸带来改革。只有对缅甸国内民众价值观的渗透,才能深刻影响缅甸漫长的改革之路,这需要东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力量以及美国传统盟友更多地参与到缅甸社会建设中,并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我们应该理解“价值观外交”并非贬义或者可耻的外交方式,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中,大国的责任应当是推动、缩短这一进程,中国理应学习并善于运用“价值观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