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太行山区主要柿子品种-磨盘柿为研究对象,对柿果成熟期间游离态和结合态单宁的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动态分析测定;研究游离态单宁含量与柿果硬度、色度以及采后储存时间的关系,为磨盘柿青果中单宁提取最佳时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以柿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柿皮、柿果酿酒、制醋过程中剩余的废渣为研究对象,分析废渣中结合态单宁含量,优化结合态单宁提取条件。另外对提取的柿子单宁的防紫外线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青果中游离态单宁含量变化的监测从2013年6月25日开始,每隔10d对磨盘柿采样,到10月13日停止采样。研究柿果成熟期间游离态单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柿果单果鲜重和柿果单果中游离态单宁总量的动态变化。随着柿果的不断成熟,游离态单宁含量呈降低趋势,由26mg/g降至接近零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呈降低趋势,与游离态单宁含量的变化一致,两者的相关度为92.5%。柿果单果中游离态单宁总量先升高,8月24日达到最大值2050mg/单果,在之后的20天内保持在1970~2050mg/单果左右,随后逐渐降低至零。(2)柿果中游离态单宁含量与硬度、色度的关系选择硬度及色泽不同的8种柿果为研究对象,研究游离态单宁含量与硬度、色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柿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降低,游离态单宁含量也逐渐降低,相关度分别为98.50%、91.36%。随着色度参数ΔE*值的升高,游离态单宁含量逐渐降低,两者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相关度为-90.90%。柿果硬度、色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游离态单宁含量的相关度都在90%以上,可以通过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色度等指标来判断游离态单宁含量的变化,简化测定过程。(3)柿果储存期间游离态单宁含量变化研究采摘后的柿果常温存放期间,游离态单宁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储存时间的关系。柿果中游离态单宁含量随存放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从采摘后存放4天内,游离态单宁的含量降低较为缓慢,由12.51mg/g降低到10.58mg/g,平均每天降低0.48mg/g;第5天后,游离态单宁含量降低加快,一天内降低了2.47mg/g。存放第6天,游离态单宁含量急剧降低,一天内降低了5.31mg/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19.2mg/g降到12.0mg/g,与游离态单宁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二者相关度为97.33%。研究结果表明以提取单宁为目的时,柿果采摘后应尽快进行提取,储存时间不宜超过4天。(4)柿加工废渣中结合态单宁提取研究以柿饼制作时废弃的柿皮、柿酒或柿醋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为原材料,考察酸碱度、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水量等单因素对废渣中结合态单宁提取率的影响。确定单宁最佳提取温度是120℃,提取时间是30min。对于柿渣来说,0.1M HCl具有最佳提取效果。对于柿皮来说,0.05M NaOH具有最佳提取效果。实际生产中提取柿渣中结合态单宁的最适加水量为10倍,最适pH值为pH=2。(5)磨盘柿单宁的防紫外线初步研究以制备的柿单宁为材料,通过测定单宁对紫外线不同波长的吸光值和对韭菜、萱草、马齿苋叶片防紫外线损伤两种方法,研究单宁的防紫外线能力。结果表明,在同一波长下,随着柿单宁溶液浓度增大,其吸光值也随之增大;在相同浓度下,柿单宁溶液在280nm处有最大吸光度,在波长增大到400nm的过程中,吸光度逐渐降低,柿单宁溶液对UVB区紫外线吸收能力最强,UVA区次之。与未加单宁的蒸馏水相比,单宁溶液对韭菜、萱草、马齿苋三种植物叶片的紫外线损伤都有明显防护效果。实验中配置的单宁溶液浓度为0.5%~1%时,对叶片的保护效果非常显著。实验结果提供了柿子单宁作为防晒化妆品添加剂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