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我国,野生东北虎的可能分布仅仅局限于吉林和黑龙江的部分山区之中。本文在2003年及2004年的两个冬季里,在我国第一个针对东北虎和远东豹的保护区:吉林省珲春自然保护区内,通过实地追踪野生东北虎的雪地踪迹,记录各种数据,收集各类标本,首次对野生东北虎进行生态学和行为学的研究。在后期处理中,通过Arcview GIS生成10个生态变量,分别是:海拔、距最近居民区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水源距离、道路类型、坡向、坡度、距最近道路距离、土地利用(1型)类型和土地利用(2型)类型。通过针对生态学研究编写的Alternative Route插件,分析了虎行进路线的替代路线。通过SPSS对变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 1 通过获得图片证据(虎个体照片、虎的足迹、卧迹、刨痕、便迹和捕食现场的照片)和标本证据(虎毛发和粪便),确定保护区内确有野生东北虎存在。通过足迹数据和虎个体分布特征这两方面的证据,初步确定在该保护区内,共有7只可能个体。除了一只为雄性亚成体以外,其余6只均为雄性成体。 2 对虎行进路线进行了生态学分析后发现,总体上讲,其10个生态变量的重要性排序为:海拔>距最近居民区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水源距离>道路类型>坡向>坡度>距最近道路距离>土地利用(1型)类型>士地利用(2型)类型。具体分析第一主成分中最大贡献的四个变量发现:虎行进路线存在于370.74±144.16m的海拔高度,处于中等海拔区。海拔高度的跨度不大。海拔的分布呈现出平台-陡坡-平台-陡坡的特点。虎行进路线距最近居民区的距离是:7638.28±4513.18m,小于卧迹及刨痕距最近居民区距离的数值。其分布同样呈现了平台-陡坡-平台-陡坡的趋势。虎行进路线大都在蒙古栎林的覆盖下,其次是柳丛,再次是云杉、红松、针叶林。虎行进路线距最近水源距离的距离为436.07±445.26m。其分布,为一条平滑的曲线。 3 对两个冬季里,虎行进路线进行分析后发现,两个冬季的结果不尽相同。除了道路类型和海拔2个生态变量的排序较一致以外,其它各变量变化较大。第一冬季处于第三位的土地利用(2型)类型在第二冬季被排到了第十位,说明个体和时间上存在差异。 4 对虎行进路线进行拓扑学分析后发现,替代路线的区域均收敛于一个较小的范围中。区域的形状呈现出纺锤形。当原始路线出现分岔时,将较大程度的增加短轴的长度,从而在区域的宽度上出现较大程度的增长。替代路线区域的密度是不均匀的,内部密,边缘稀疏。不论原始路线的形状如何,其替代路线较多集中在长轴方向,形成了沿长轴方向的稠密分布。该研究从拓扑学上说明,当地栖息地中,的确存在着适合虎的“生态通道”。 5 通过对不同类型刨痕本身的大小进行分析后发现,尿粪刨痕的长度都显著地小于其它两种刨痕。另外,尿迹刨痕的前宽极显著地大于无迹刨痕。从刨痕本身大小均一性上分析,尿粪刨痕的均一性最好,尿迹刨痕次之,无迹刨痕的最差。通过对刨痕的实际距离分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