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福州市为例,重点调查城市廊道绿地生态建设现状,包括廊道绿化植被配置、绿化景观结构、绿化植被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应用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城市廊道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建议,从而为城市规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提供依据。在参阅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设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福州市实际情况,实验将植被配置特征分为植被树种配置、年龄结构、垂直结构和绿地断面形式四方面研究;选用廊道宽度、廊道连通性和廊道密度三个指标对廊道绿地景观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对绿地生态效应的研究主要选择调节小气候和改善生态环境两方面。其中用到的新方法包括:利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性指标来计算绿地植被多样性;利用植物胸径分级代替植物年龄的方法研究植被年龄结构。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福州市廊道绿化植被物种丰富,但以榕树、芒果等几种传统树种为主,其它树种为辅助树种,数量不多,零星分布于各地;树种优势度较高,均匀度低,需要提高辅助树种的数量和种植面积,提高植被分布均匀度。2.根据植物径阶分级可以看出,福州市主要廊道绿化树种处在生长期,说明树种生长延续性比较好,适合后期发展的需要,但当前一些路段却因为缺少成熟树种导致遮荫效果达不到人们的需求,在夏季炎热时这种供需矛盾表现尤为突出。3.在垂直结构上,福州市主要廊道以单层乔木占优势;在廊道绿地断面形式上,福州市主要廊道以一板二带式为主,这不利于在有限空间内发挥植物的最大效益,也不利于对交通的指引作用,各种车道混杂,在福州这个交通繁忙的城市,容易发生交通意外。4.通过对廊道植被生态效应的研究发现,调节小气候的功能总体上是乔+灌+草多层>乔灌双层>双层乔木>单层乔木。植被对噪音的削弱作用总体上是乔+灌+草多层、乔灌双层>双层乔木、单层乔木。但福州市复合绿化型廊道数量占所有道路绿化类型的比重偏低,仅为33.3﹪,单层乔木类廊道占调查道路总量的比例达到66.7﹪,这不利于绿化植被整体功能的发挥。5.在福州市主要绿化植被中,滞尘作用最大的是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Lour.)Harms)和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Sarg.),其次为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Aurea’)、金叶假连翘(Duranta repens cv.Dwarf Yellow)和芒果(Mangifera indica Linn),均大于10 g/m2,榕树(Ficus microcarpa)滞尘作用偏低。但福州市绿化树种中榕树(Ficus microcarpa)所占比重最大,这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今后生态规划中既要保留历史痕迹,更要加大对植被生态效应的重视,合理规划廊道绿化。通过以上研究结果,针对廊道绿化植被生态建设提出以下对策:1.进一步开发本地优质绿化树种,加强外来树种的引进、驯化,内外结合,构建多彩的城市景观。2.构建复层廊道植被景观,提高单位面积绿量,充分发挥植被整体生态效应。以桑科、豆科、漆树科等高大乔木作为上层植被,中层可采用美化效果较好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同时提高地被植物的面积;在高速路、高架桥等特殊地段,交通流量大,污染严重,还可发展特殊空间绿化,使用藤科植物美化环境。3.全局把握,掌握生态平衡原则。既包括协调新城区和老城区的生态建设步伐,又包括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把自然引入城市,构建和谐的城市环境。4.将廊道绿化生态建设与城市公园、住宅小区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协调发展。5.借鉴其他地区生态建设的经验,吸取教训。虽然某地的生态建设模式不一定适应其他地区,但他们关于生态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只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在生态建设这条漫漫长路上不断前行。6.加强宣传教育,让市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形成社会关注、监督生态建设的大环境,集众人之智完善城市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