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对铜制剂、链霉素和申嗪霉素的敏感性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kao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为Acidovorax citrulli)是一种重要的瓜类细菌性疾病,严重危害瓜类作物的生长和品质,特别是对西瓜、甜瓜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防控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方法很多,化学药剂是最普遍的方法,铜制剂、链霉素是目前使用的两种主要药剂,有研究显示,链霉素对水稻白叶枯平均抗性倍数为388倍,表明病原体产生的抗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延缓病原菌的抗药性与新型药剂的选择和替代对于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两条最为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在室内采用了浊度法和最小浓度平板法,监测了2002-2013年果斑菌菌株对铜制剂及硫酸链霉素的抗药性,比较了十年中果斑菌株对铜制剂和链霉素的敏感性变化,评估了两种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我们还测定了申嗪霉素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株的致死中浓度和最小抑制浓度,分别比较了申嗪霉素与链霉素、铜制剂之间有无交互抗性。测定了铜制剂和链霉素的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源菌的抗菌活性。本实验研究链霉素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株的最低EC50值为13μg/mL,平均EC50值为14.64μg/mL,最高EC50值高达61.74μg/mL,但是除去三个较高EC5o值,其他菌株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16μg/mL,表明链霉素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但是已经存在抗性菌株。铜制剂对瓜类细菌性果斑菌菌株的EC5o值均在100μg/mL以上,并且69%菌株的EC5o值均在500 μmL以上,有两个菌株EC5o已经达到1000 μg/mL以上;最小抑制浓度为1800μg/mL,与链霉素的相对毒力指数为112.5倍,抗性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研究数据充分表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对铜制剂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在2002-2013年之间,我们分析了四个时间段的铜制剂和链霉素的平均EC5o值,发现每种药剂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敏感性并不是逐年递降的,而是呈负相关关系变化,对于同一菌株两种药剂的EC50值也呈现负相关关系,该结果表明,防治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两种化学药剂之间不存在交叉耐药性。此外,本实验还测定了申嗪霉素(M18)对供试的18个瓜类细菌性果癍病菌株毒力,发现其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不同菌株间抑制活性差异较大,对于多数菌株而言抑制活性较高,EC5o值在0.73-1.22μ/mL之间,但对个别菌株的抑制性较低,EC5o值高达38.10μg/mL;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最低抑制浓度(MIC)>70μg/mL;此结果表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已有申嗪霉素抗性菌株出现。通过对申嗪霉素和链霉素的EC50值进行比较可知,两种药剂的的相关性为强性正相关,此结果表明,申嗪霉素与链霉素存在明显的交互抗药性。比较申嗪霉素和铜制剂的EC50值可知,申嗪霉素和铜制剂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不对称催化的Michael加成反应是立体选择性构筑碳碳键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是Michael加成反应引发的串联反应在具有复杂结构的光学活性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中得到越来越
目的:探讨流程化沟通(CICARE)方式在提高体检服务质量的作用.方法:按照区组随机分组法将我院2016年1—6月600名体检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导检模式,
目的:对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析,为以后病人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择一段时间内,来我院体检的总人数为30000人,其中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
目的:探究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与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依据超声检查方法将其平均分
目的:分析对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行术后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择取118例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收治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将患者的护理体会予以总结.结果:经过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