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域下的《收藏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yqyy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空间的思考呈现出两种维度:一种是将空间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另一种是将空间视为精神的建构。索雅将主观性引入空间,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也就是倡导将精神空间与社会和物质的关联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了对前两种空间维度的超越。本文借用第三空间理论,着重分析《收藏家》里的生活空间、性别空间和文本空间,指出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是他们的性别、职业、阶级等方面诸多差异在特定的封闭空间(地下室)中矛盾和冲突的结果。第一章聚焦于小说中的性别空间。身为一个平凡甚至是平庸的职员,克莱格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男性通常拥有的那种优越感,他于是通过将米兰达囚禁于地下室的方式,满足了他在地上世界无法实现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由地上空间转入地下空间,克莱格完成了由“被控制者”到“控制者”的转变。小说中另一个男主人公G.P.对米兰达的控制则是隐性的。作为米兰达的导师,他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米兰达,使得米兰达始终无法摆脱他的精神控制。可以说,这两个男主人公分别成为了米兰达肉体和精神的“收藏家”。第二章关注主人公的生活空间。克莱格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寄人篱下,缺少家庭温暖和良好教育。单调乏味的职员工作使他精神极度空虚,养成了制作和收藏蝴蝶标本的嗜好,这种剥夺动物生命的嗜好后来畸变为对他人自由的剥夺。与之相反,米兰达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现为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使得她热爱生命、追求自由。不同的生活和成长空间造就了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和人生观,当他俩同处狭小的地下囚室时,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便不可避免、不可调和。米兰达的死亡与其说是克莱格的长期囚禁造成的,还不如说是两人不同的生活空间碰撞时产生的悲剧。第三章分析了《收藏家》的叙事特征。小说采用了双重叙事结构,克莱格和米兰达用第一人称各自讲述了同一个囚禁故事,但是米兰达的叙述被包裹在克莱格的叙述之中,克莱格不仅对米兰达实施了肉体控制,还企图在话语层面上也实现对米兰达的囚禁。可见,《收藏家》呈现给读者立体、开放的空间:从地上到地下,从身体到思想,从真实到想象。不同力量之间为了争取各自利益而产生的冲突和抗衡,从而彰显了这些差异空间存在的意义。
其他文献
完整的语篇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主语篇和元话语(也被称为元语篇)。主语篇侧重于新命题的生成,从而完成语篇的概念功能。在学术语篇范畴内,元话语折射了作者对语篇的构篇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享誉世界。他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以及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
在国际汽车展上,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发布新技术、新车型,其中乘用车数量最多。中国国产乘用车也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在这进展过程中,英语作为全球化的交流工具,发挥着其独
中国旅游经济的渐趋繁荣和不断增长的入境游客人数使中文旅游资料的英译显得极为重要。然而相比之下,尽管前人做了些开创性的工作,但是相关翻译实践和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明显不
权力和身份是人们认识自身并区别于他人的基本依据,是通过主体之间的叙述而产生的一种认同,是社会话语建构的结果但并非固定不变的。近年来,政治家演讲话语中的权力和身份建
凯瑟琳·温莎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琥珀》是温莎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作,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言情小说。《琥珀》生动地再现了在英国王朝复辟时期女性对自我价值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的话语权力一直是外语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开始受西方教学模式影响而繁荣了几十年的典型“师-生-师-生-…”模式,加上传统的中国哲学倡导师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