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空间的思考呈现出两种维度:一种是将空间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另一种是将空间视为精神的建构。索雅将主观性引入空间,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也就是倡导将精神空间与社会和物质的关联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了对前两种空间维度的超越。本文借用第三空间理论,着重分析《收藏家》里的生活空间、性别空间和文本空间,指出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是他们的性别、职业、阶级等方面诸多差异在特定的封闭空间(地下室)中矛盾和冲突的结果。第一章聚焦于小说中的性别空间。身为一个平凡甚至是平庸的职员,克莱格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男性通常拥有的那种优越感,他于是通过将米兰达囚禁于地下室的方式,满足了他在地上世界无法实现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由地上空间转入地下空间,克莱格完成了由“被控制者”到“控制者”的转变。小说中另一个男主人公G.P.对米兰达的控制则是隐性的。作为米兰达的导师,他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米兰达,使得米兰达始终无法摆脱他的精神控制。可以说,这两个男主人公分别成为了米兰达肉体和精神的“收藏家”。第二章关注主人公的生活空间。克莱格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寄人篱下,缺少家庭温暖和良好教育。单调乏味的职员工作使他精神极度空虚,养成了制作和收藏蝴蝶标本的嗜好,这种剥夺动物生命的嗜好后来畸变为对他人自由的剥夺。与之相反,米兰达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现为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使得她热爱生命、追求自由。不同的生活和成长空间造就了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和人生观,当他俩同处狭小的地下囚室时,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便不可避免、不可调和。米兰达的死亡与其说是克莱格的长期囚禁造成的,还不如说是两人不同的生活空间碰撞时产生的悲剧。第三章分析了《收藏家》的叙事特征。小说采用了双重叙事结构,克莱格和米兰达用第一人称各自讲述了同一个囚禁故事,但是米兰达的叙述被包裹在克莱格的叙述之中,克莱格不仅对米兰达实施了肉体控制,还企图在话语层面上也实现对米兰达的囚禁。可见,《收藏家》呈现给读者立体、开放的空间:从地上到地下,从身体到思想,从真实到想象。不同力量之间为了争取各自利益而产生的冲突和抗衡,从而彰显了这些差异空间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