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细胞)是由动物附植前胚胎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经体外分离培养而建立的克隆细胞系。ES细胞是一种全能干细胞,具有与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及分化潜能,能在体外进行培养、传代,并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未分化的二倍体状态及其全能性,具有形成嵌合体动物的能力。本研究探讨了分离方法和消化时间对鸡ES细胞的影响,并对分离得到的ES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获得了传至第5代的ES细胞;同时对ES细胞向成骨、脂肪和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药勺获取法、滤纸纸环法和发环法三种不同的方法分离鸡Ⅹ期胚盘细胞,通过对三种分离方法的反复实验比较,最终得出药勺获取法在分离胚盘时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且易于获得完整的胚盘。2.将胚盘细胞分别消化2、5、8和11 min并进行培养和传代,计算所形成的克隆数。在原代培养过程中消化11 min的细胞形成的克隆极显著低于其他消化时间(P<0.01)。而在第4代时,消化5和8 min的细胞所形成的克隆数极显著高于消化2和11 min的细胞(P<0.01)。3.比较了不同浓度组合的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对ES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10-7 mol/L地塞米松、0.01 mol/Lβ-甘油磷酸钠和0.05 g/L维生素C的作用下,细胞的诱导分化率高于其他各组,可达72%。ES细胞诱导3 d后,细胞开始变形,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诱导9 d以后,开始产生突起。诱导15 d后,细胞中出现颗粒状矿化结节,并逐渐增大形成白色钙化结节。诱导21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和钙结节Von Kossa’s染色鉴定显示细胞中有黑色颗粒和棕黑色矿化结节,SABC免疫组化染色鉴定显示ES细胞经诱导后呈阳性反应。4.通过RA可定向诱导ES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和免疫组化鉴定。实验中比较了单独使用RA和IMBX以及两者联合使用的效果,结果显示:在2×10-6 mol/L RA的作用下,ES细胞的诱导分化铝可达84%。ES细胞在诱导48 h后,大多数单个ES细胞伸出突起,形成单一的多突起细胞;细胞集落也渐渐变得松散,集落之间由这些突起连接成较紧密的网状。诱导4 d后,单个神经元样细胞呈树枝状突起,突起细长。RA诱导7 d的细胞经甲苯胺蓝染色可见细胞中的尼氏体,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后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M(NFM)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显示ES细胞被诱导后细胞NSE和NF反应为阳性、GFAP反应为阴性。5.地塞米松、胰岛素和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在联合作用时可将ES细胞定向诱导为脂肪细胞,油红O特异性染色鉴定并通过RT-PCR检测脂肪细胞特异性基因PPAR-γ。结果显示:在含1×10-6 mol/L地塞米松、5×10-4 mol/L IBMX和10 mg/L胰岛素的诱导液和含10 mg/L胰岛素的循环液的共同作用下,ES细胞在诱导2 d后,细胞中开始有脂滴出现,诱导10 d后,细胞中的脂滴开始聚集,最终形成环状结构。诱导21 d后,油红O染色鉴定可见细胞中有橙红色脂滴,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细胞中有PPAR-γ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