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谷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首,研究其价格形成机制对研究我国粮食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稻谷的价格形成机制十分复杂,从建国以来历经了“自由市场定价——政府定价——双轨制定价——价格市场化”的定价体制改革过程,但总体来说不是很成功。国家于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多渠道经营,稻谷收购主体明显增加,竞争激烈;另外,近几年物价指数快速上升,导致稻谷价格波动较大,稻谷种植户和现货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加。2009年4月郑商所推出了早籼稻期货合约,旨在稳定稻谷现货市场。因此有必要研究并把握稻谷的价格形成机制,为完善我国稻谷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提供政策建议。本文以早籼稻价格形成机制为例分析稻谷的价格形成机制,对早籼稻价格的研究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的稻谷市场现状以及稻谷价格体制的演变过程;其次,定性分析了稻谷价格的形成机制;再次,分析早籼稻期货的市场的有效性,检验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是否有影响,并运用回归分析法对早籼稻市场价格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找出影响我国早籼稻价格的主要因素;最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稻谷价格的稳定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稻谷自身的不稳定性特点与其关系社会安全的功能经常相矛盾,导致稻谷价格市场化进程总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而终结;早籼稻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期货市场在短期内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并达到了弱式有效;早籼稻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量、物价指数和期货价格;早籼稻期货的上市,可以为种植户和现货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风险规避方式,也会使稻谷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完善。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供以下政策建议:建立完善的稻谷市场体系;加强对稻谷期货市场的建设;积极培育稻谷产业的龙头企业;增加对稻谷种植产业的投入;完善稻谷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