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认为:“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这种追求目的的需要在初步的生产行为中形成的素质,又在需要的不断满足中得到确证,上升为新的素质。可见,消费需要是国民素质发展的动力因素,而国民消费实践活动就是其素质发展需要行为的外化表现,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素质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有效活动。在当代,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促进物质文明空前提高的同时,人们的自我批判能力却逐渐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也处在下降状态,成为马尔库塞所认为的单向度的人,把无节制的物质消费当做人生追求的最大价值,以追求物质满足为目的享乐主义和异化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消极影响着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具体而言,消费虽然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为人占有自己本质奠定物质基础。但是,在人的物质消费得到极大满足后,如果不树立科学消费观,人与商品的主客体关系就会发生颠倒,人逐渐被物控制和支配,成为物的奴隶,消费原本传统的使用价值被现时代的符号价值所取代。而且更加严重的是,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被物化成一种社会符号,受象征身份的符号所操纵,人因此失去主体地位,不再是自身的主宰,人的本质被异化,从而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利益冲突,使人陷入素质失衡的困境。正因为存在消费异化问题,本文认真分析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研究消费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剖析消费异化对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的影响,以及消费异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和谐素质发展带来的消极作用。以此为依据,就如何正确处理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提出国民应树立科学消费观,在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开展勤俭的、和谐的、科学的消费观教育,提高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意识。在实践中构建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促进国民素质的均衡发展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