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眼底视网膜疾病能够严重影响视力,而视网膜缺血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些视网膜疾病包括:眼底中央动、静脉阻塞(CRAO/CRVO)、分支动、静脉阻塞(BRAO/BRVO)、老年性黄斑变性(AMD)、青光眼(glaucoma)、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等等。视网膜缺血性损伤是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病理机制主要有:兴奋性毒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氧化压力等等,尤其是后者,因为再灌注期间可形成大量的自由基,会造成神经细胞的严重损伤。因此,本实验的目的为研究血府逐瘀汤(XFZYD)对于由高眼压模型引起的视网膜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机制。研究方法高眼压模型所致视网膜缺血是通过提高Wistar大鼠眼内压(IOP)至120 mmHg,并且持续60分钟来完成的。而缺血性损伤结果在高眼压模型所致缺血再灌注后1天或7天探测。根据手术或喂药的不同情况,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组(Normal)、假操作组(Sham)、高眼压模型组(I/R)及喂药组,其中喂药组又根据给药时间分为高眼压模型建立前给药(XFZYD+I/R)及高眼压模型建立后给药(I/R+XFZYD)这两组,根据给药剂量分为低剂量组(1.35g/kg/day)及高剂量组(2.7g/kg/day)。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包括:视网膜电图(ERG)、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oltting)、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视网膜的结晶紫染色、组织免疫染色:包括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染色及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等等。结果由高眼压所致视网膜缺血主要表现在视网膜电图b波水平的降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的减少、内层视网膜厚度的变薄、ChAT荧光标记的减弱以及Vimentin染色的增强。此外,在RNA分子水平和蛋白质分子水平上,分别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丙酮酸激酶M2(PKM2)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增多。更重要的是,这些缺血所致损伤可被高眼压模型建立前给予连续7天的血府逐瘀汤所抑制,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即低剂量抑制作用较差,高剂量抑制作用较好),另外,高眼压模型后给予连续7天高剂量的血府逐瘀汤也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这种抑制效果表现为视网膜电图b波水平的升高、RGCs数量的增多、内层视网膜厚度的增加、ChAT染色荧光标记的增强,而在RNA分子水平和蛋白质分子水平上,表现为VEGF、PKM2和HIF-1α的降低。结论在临床应用上,血府逐瘀汤对视网膜缺血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PKM2及HIF-1α的表达来实现的。利用血府逐瘀汤进行预处理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并且,预处理的效果比后给药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