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成功颠覆,它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这种颠覆就是把方言注释变为小说本身结构,因而具有很高翻译难度。其译者蓝诗玲以其良好的翻译素质,及其对中国文学和历史文化的谙熟,使得《马桥词典》英译本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无论是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还是蓝诗玲的英译本都是值得阅读和研究的文学作品,并且这两部作品都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好评。本论文以彼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为切入点,基于该理论下的三种文本类型: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结合彼特·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作者采用文献查阅法、举例分析法和总结归纳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对蓝诗玲英译本《马桥词典》进行研究,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蓝诗玲英译本《马桥词典》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1)蓝诗玲在翻译《马桥词典》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这三种文本类型的?(2)蓝诗玲英译本《马桥词典》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怎么呈现的?(3)影响蓝诗玲翻译选择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结果表明:(1)蓝诗玲在处理表达型文本时,会使用语义翻译,并试图在目标语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文本特征和文化;在处理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时,会倾向于使用交际翻译,力图让目标读者更容易读懂。(2)彼特·纽马克的翻译方法和文本分类在引导翻译的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和有用性。如果译者能够首先判断文章属于哪种文本类型,然后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必要时同时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只有这样原文本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才会最大限度地在目标文本中再现。通过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全面细致的对《马桥词典》加以阐释,既可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方言文化、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所总结译作的翻译经验也可为翻译类似的词典体小说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对中国译者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