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硫缩醛结构的咪唑类抗真菌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zh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作为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具有硫缩醛结构的抗真菌化合物,它属于五元杂环化合物,在新的医药和农药设计中1H-咪唑常被作为有效的活性基团,此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杀虫以及除草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在确定了要合成的含硫缩醛结构的咪唑类抗真菌化合物通式的基础上,优化反应条件,进行了化学修饰,合成出三个未见文献报导的含硫缩醛结构的咪唑类化合物。   在合成目标化合物之前,以咪唑为起始原料,在氢化钠作用下与氯乙腈反应、然后与二硫化碳加成,再与2-(1,2-二溴乙基)氯苯环合,得到已经上市的抗真菌药物拉诺康唑(2a)及其顺式异构体(2b),并报导了这两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本文以1H-1,2,4-三唑和α-氯-2,4-二氟苯乙酮为起始原料,在碳酸钾的作用下合成了1-(2,4-二氟苯基)-2-(1H-1,2,4-三唑-1-基)乙酮(3b);参照此反应,以咪唑和α-氯-2,4-二氟苯乙酮为起始原料,在碳酸钾的作用下合成了本次反应的关键中间体1-(2,4-二氟苯基)-2-(1H-咪唑-1-基)-乙酮(3a);同时,报导了这两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中间体1-(2,4-二氟苯基)-2-(1H-咪唑-1-基)-乙酮(3a)在氢氧化钾作用下与二硫化碳反应,然后分别与苄氯、溴乙烷、溴乙酸乙酯反应,生成了3,3-二(苯甲硫基)-1-(2,4-二氟苯基)-2-(1H-咪唑-1-基)丙-2-烯-1-酮(4a)、1-(2,4-二氟苯基)-3,3-二(乙硫基)一2-(1H-咪唑-1-基)丙-2-烯-1-酮(4b)和二乙基2,2’-(3-(2,4-二氟苯基)-2-(1H-咪唑-1-基)-3-羰基丙-1-烯-1,1-二基)二(硫烷二基)二乙酸(4c),三个新的含硫缩醛结构的咪唑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经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分析证实与真实结构相符,且均未见文献报导。   单晶的X射线衍射分析是现代化学研究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能从原子水平上研究化学物质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本文应用了这种方法来区分拉诺康唑(2a)及其顺式异构体(2b),表征了1-(2,4-二氟苯基)-2-(1H-咪唑-1-基)-乙酮(3a)和1-(2,4-二氟苯基)-2-(1H-1,2,4-三唑-1-基)乙酮(3b)的晶体结构。
其他文献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损毁炎症大鼠下丘脑弓状核(hypothalamic arcuatenucleus, ARC)对炎症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并通过其对脊髓水平c-fos表达的影响来探讨ARC对痛觉过敏的下行调制
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作为一个新兴的真核生物表达系统,用于表达需要翻译后修饰的药用蛋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较慢的生长速度(代时为8-12h)以及较低的细胞密度(1-2×10~7mL~(-1))严重限制了它成为通用表达系统的应用。为有效利用盘基网柄菌这一真核表达系统生产异源蛋白诸如人类可溶性Fas配体,有必要实现盘基网柄菌的高密度悬浮培养。本文以可高通量表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