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个普遍的难题,就人多地少、农业基础尚薄弱的我国而言,粮食安全问题更是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的大事,不可掉以轻心。在2016年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提出“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截止到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十二连增,达到了6.21亿吨,我国也提前完成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我国粮食可供量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但我国在粮食获取、粮食利用以及稳定性维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从粮食安全的多维度出发,全面合理的衡量我国粮食安全的状况。本文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指标体系,首先在确定粮食安全的概念上,分为三个重点,即多维度、动态和层次性,根据粮食安全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概述,建立一套衡量粮食安全的多维度指标体系。利用指标体系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状况,然后分别从粮食可供量、粮食获取、粮食利用以及稳定性维度分别衡量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我国粮食安全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今年来改善的速度缓慢,并且离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较低程度的粮食不安全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其中我国粮食可供量保持稳定增长,水平高于发展中区域的平均水平,我国家庭及个人粮食获取能力得到改善,但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粮食获取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粮食利用状况良好,五岁以下儿童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由于我国政局稳定,机构合理,应对粮食价格波动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我国粮食稳定性状况良好。通过实证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选取了两个代表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被解释变量,即饥饿指数和食品不足发生率,并且构建了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比较检验结果发现,人均粮食产量、平均膳食供应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有效灌溉面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好转,而食品价格指数和粮食自给率与我国粮食安全的状况呈现反向影响。按照实证结果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