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诗歌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g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唐诗人朱庆馀曾向张籍行卷,以《闺意献张水部》(又题《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名扬诗坛,但在唐诗研究领域内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论文主要针对朱庆馀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尽量给予其客观、公允之评价。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两个方面入手研究朱庆馀的生平情况。首先在前人对其生平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生平及系诗作以线条式勾勒。关于其生卒年的界定,分别参考闻一多先生和傅璇琮先生的研究成果,其科考、游历轨迹则结合其诗歌创作,并参照与其他诗人的交往诗作。论文指出朱庆馀出生于公元797年,其卒约在公元837年,公元826年进士及第,他曾游历至长安、凤翔、武汉、安徽等地。其次,对朱庆馀生活的时代环境作以简单概括,从宏观角度出发,使个体的诗人回归时代,回归社会,通过分析政治、文化因素对诗人所产生的影响,来界定诗人个体创作的时代性及特性。 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主要方面,即朱庆馀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采取作品分类分析的方法。第一类:社会交往诗。论文从干谒诗、送别诗及酬唱寄赠诗分别进行探讨,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把握诗人的心态。通过对朱庆馀生平的研究,不难发现朱本人有着极大的交往圈,诗人在诗歌中或表达了与友人离别之情,或寄寓了对友人的同情与鼓励。虽然诗歌常被朱庆馀作为交际工具,但他对做诗的认真态度反映在了作品中,常常有一些优美的诗句;第二类,写景咏物诗。这一类诗在朱集中的数量并不算是最多,但有着相当的份量,因为这些诗最能体现朱庆馀的诗风。朱庆馀游历颇多,不仅所到之处留下了诗篇,而且其对家乡景色亦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审美性较强。咏物诗,主要是咏植物诗,存诗虽只有几首,但几乎首首皆为上品,令人称赞;第三类,情感自抒诗。这里有一部分和寄赠诗相重,笔者在处理过程中,对其侧重于工具交往目的的,将其归为寄赠诗;而对其侧重于自身情绪流露的,则归入此类。诗人常年在外,对家乡的思念流于笔端。他也在诗歌中流露了对僧侣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因这一向往与现实有差距而产生的愁、闷。总体而言,这些情感并不强烈,是隐约淡漠的。 第三部分对朱庆馀诗歌的艺术风格作以分析。分别从诗风、结构、语言方面展开。朱庆馀的诗歌体现了以清淡洁净为主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其诗歌营造的意境是清丽的,诗歌流露的诗人情感是清淡平和的。诗人在山水中寻求精神慰藉,追求一种淡泊的心态,在对自身出处趋向淡泊的同时,对国计民生也显得淡漠;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善于使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使作品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构思上注重对结句的雕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在语言方面,朱庆馀主要使用五律诗体,几乎不使用古体。他极少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晦涩冷僻的用典,使诗歌呈现出清净流易的特点。最后,笔者简要地分析了朱庆馀的诗歌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其创作体现出了中唐诗向晚唐诗过渡的一些特征。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方方一直在她所挚爱的那一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耕耘着。武汉下层市民社会、知识分子命运、女性命运是她衷爱的三个艺术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细读
近年来,本土化成为影像传媒的一个重要策略。本文以电视人文地理栏目《风雅钱塘》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追求电视本土化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兼及讨论在当代电视全球媚俗化的整
日常生活中,许多习惯和观念已根深蒂固地印在人们脑中。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某些传统观点已遭遇严重的挑战。    健康新说:  一天之计在于晚    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因此很多人都喜欢早起,并习惯清晨锻炼,认为早上空气新鲜,利于健康。而美国一所大学的保健专家指出:人体的最佳活动时间是下午6~8点。众所周知,人体的各种活动都受“生物钟”的控制,一天24小时内,人体力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都
丁敬是清代中叶著名篆刻艺术家、诗人,在印学史、诗歌史上都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丁敬的研究仍多局限于其印学成就,对他的诗歌及生平则很少涉足。这与其诗歌成
要考察幽默这种普遍性意识的获得,要促进对幽默更深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幽默本身的探讨是不够的,必须要回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幽默”一词进入中国那段历史中去。 导论主要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