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雄激素性脱发是临床常见的脱发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疗法。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新型的透皮传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外用药物的治疗上。然而,传统的外用药物米诺地尔其有效率也仅有40%-60%。因此,一些新的治疗药物,例如生长因子也开始被用于治疗雄激素性脱发,并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本实验选用纳米微晶联合生长因子治疗雄激素性脱发,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室研究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并提供一种新型方案来治疗雄激素性脱发。方法:参照入选标准招募40名22-50周岁之间明确诊断为雄激素性脱发的男性志愿者,脱发类型按照BASP方法分类,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入组受试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人,分别接受纳米微晶导入生理盐水治疗、外用米诺地尔酊治疗、纳米微晶导入生长因子治疗、纳米微晶导入生长因子并外用米诺地尔酊治疗。导入治疗每周一次,共计治疗16次;外用药物治疗每日两次,外用4个月。在所有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3个月。所有受试者于特定时间点采用数码单反相机进行头部标准化照相,头皮油脂测试仪测试油脂含量、毛发镜进行毛发密度及粗度检测、患者疗效评价、医师疗效评价、疼痛评分来比较治疗前后效果的改善及治疗的安全性,客观记录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除纳米微晶导入生理盐水组外,其余三组每组随机选取3人进行病理取材,治疗前在头部脱发区和非脱发区各取1处,第十六次治疗后一周在头部脱发区再取1处,每位受试者共切取3处病理。将标本一部分用于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毛囊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另一部分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Shh通路的核转录因子Gli1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索生长因子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1、毛发镜检测结果:除纳晶导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变化之外,其余三组治疗后毛发密度、毛囊密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其中单用蔓迪组还可见毛发粗度的增加及油脂含量的降低;纳晶导生长因子外用蔓迪组也可见毛发粗度的增加(p<0.05)。为了选出最优治疗方案,我们对余下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后发现,纳晶导生长因子外用蔓迪组的治疗效果最佳,优于其它两组单独使用(p<0.05),但另外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无明显差异。此外,为明确生长因子的作用,我们对纳晶导生理盐水组和纳晶导生长因子组做了对比,发现两组在治疗前毛发密度无明显差异,但在四个月治疗后生长因子组的毛发密度显著提高且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2、主观满意度评价:由两名不参与本实验的皮肤科医师根据头部大体照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除生理盐水组外,有70%(21/30)的受试者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采用调查表的形式对受试者进行疗效满意度调查,自我评价结果显示,除生理盐水组外,有90%(27/30)的受试者均认为自己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均对前额部脱发(M型/C型)及较严重的U型脱发效果不佳。3、疼痛程度及并发症评价:用0-10级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使用仪器组有20%的人认为无痛,80%的人认为有1-3级疼痛。术后无受试者出现红斑、水肿、出血、感染、湿疹、结痂,但有6例出现头部脱屑增多,其中使用仪器组4人,单用蔓迪组2人。4、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治疗后较治疗前毛囊大体数目变化、表皮厚度变化有所增加,组织结构排列更规则、致密;非脱发区较脱发区毛囊大体数目增多,毛囊肥大,组织结构排列更规则、致密,而脱发区毛囊明显微小化。5、实时荧光定量PCR:对Shh通路Gli1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非脱发区GLi1 mRNA表达水平是脱发区的2.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脱发区治疗前和治疗后的GLi1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过比较纳晶导生理盐水组和纳晶导生长因子组的毛发密度,证实了生长因子具有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2、纳米微晶导入生长因子与外用蔓迪相结合治疗,优于单独用其中一种治疗方案。3、在治疗前的非脱发区Shh信号通路GLi1基因表达高于脱发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毛发生长过程中Shh通路参与,并可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4、观察四组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证实纳米微晶辅助生长因子导入治疗雄激素性脱发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