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股票市场日益成熟,上市公司成为了我国现代股份公司的主要存在形式,其股利政策成为公司管理者面临的主要决策之一。恰当的股利政策一方面能反应公司前期取得业绩水平,另一方面还能预示公司将来的业绩发展水平。因此,学术界对股利分配决策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虽然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经典股利理论对于股票市场的大部分股利分配政策能够提供合理的解释,但是仍然存在较多经典股利理论无法解释的股利分配异象,如低现金红利、融资分红等。以“非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行为股利理论应运而生,行为股利理论的诞生为这些股利分配异象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已有的研究文献表明过度自信是决策心理学上已发现的最常见的非理性行为,同时也是公司管理层的一种普遍现象,会对公司财务决策产生影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现金股利政策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本文选择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国内外已有文献的结论表明:相比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高估计投资项目所带来的现金流,而过低估计投资项目所蕴含的相关风险程度,使得他们可能批准一些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项目,导致公司投资过多。同时,面对融资需求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优先选择内源融资,而内源融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减少现金股利的发放。因此,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相比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不愿意发放现金股利。本文在参考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两个假设:第一个是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负相关;第二个是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负相关。目前,国内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方法还没有达成共识,在参考国内外权威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盈余预测偏差和管理者持股数量的变化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后者主要用于稳健性检验。2002年开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年度业绩预告的时点提出了更具体的规范,要求提前到当年第三季报中进行预告,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测真正成为了事前预测,具备了作为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标准。因此,本文选择2002—2013年在第三季报中发布盈余预测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两值模型(Logistic模型)和截尾模型(Tobit模型)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和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和支付力度都存在负相关关系,和本文的两个假设一致,证明本文的假设合理正确。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从而能够有效的识别管理者是否存在过度自信行为偏差;(2)建立和完善权力均衡的决策机制,降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且还可以限制管理者在决策中的权力;(3)建立科学的管理者学习机制,降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