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菜薹是十字花科芸苔属作物,由于其味道鲜美口感脆嫩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繁殖红菜薹新品种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7个不同材料(系)的红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ssp chinensisL.var.utilis Tsenet Lee.2 n=2 x=20)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是愈优、不育×潜2、潜早、大晚选、新世纪A、新世纪B、无蜡粉新世纪。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所获纯合系在育种上有较高利用价值。同时对由小孢子培养出的A、B、D三个材料的DH1代与原材料相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7个不同材料的红菜薹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在相同的诱导条件下,各个材料出胚率均不相同,有的甚至没有出胚。以6-BA和NAA为诱导剂进行试验,结果证明:材料P是较易出胚的基因型,以6-BA进行诱导P材料,其平均最大出胚率达到7.46%,以NAA进行诱导也达到1.54%,而对于红菜薹各个材料以6-BA诱导的效果较佳。2.通过对不同播种期的DH1代材料和原材料在大田中生长情况调查发现,播种早、移栽早、温度较高时,DH1代长势要好于原材料:反之,播种较晚、移栽较晚、温度较低时,DH1代长势比原材料稍弱。一般在移栽后第十三天,红菜薹第一片薹叶都会脱落,导致开展度的减小。DH1代材料和原材料的叶形也基本相似。3.通过对不同播种期的条件下DH1代材料(系)和原材料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值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可以看出在不同采收时间的条件下可溶性糖的差异,在低温下,DH-A、B、DH-B同其材料(系)A和DH-D可溶性糖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D和A及DH-D差异显著;在高温下,A和DH-D同其他材料(系)差异显著,温度对红菜薹可溶性糖的影响比较显著;在不同采收时间的条件下测得可溶性蛋白值DH-A在低温下同其他材料的差异极显著,DH-D在高温下同其他材料(系)差异显著;而对于Vc值各材料之间差异不显著。通过对纤维素,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等的测定,虽然各材料间差异不显著,但对于DH1代材料,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要比原材料低。4.通过对各材料叶片气孔大小的测定发现没有显著差异,可以初步判定DH1代材料为二倍体,经流式细胞仪测定证实DH1代材料为二倍体。5.通过试验证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薹叶中甜味氨基酸含量和苦味氨基酸含量都比茎中的要高。在红菜薹正常生长期采摘材料测定的结果表明对于人体所需的7种必须氨基酸含量DH1代材料要比原材料平均高17.37%。对于各材料DH-B的口感较好,所含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都比较高,而苦味氨基酸含量较少,口感品质也好。6.通过对红菜薹各材料茎进行切片观察发现:原材料的导管平均直径比DH1代的较大,但DH1代的细胞密度比原材料较为密集。材料A的细胞壁组织细胞比DH-A大,而细胞密集度较小,DH-B细胞壁组织细胞比B稍小,DH-D和D差异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