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遥感反演 ——以茂县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uyingxiangs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生态水是指与地表植被紧密相联的水体,包括植被叶面、根系、腐殖层、表层根系土壤层及植物体本身所截留或涵养的水量。植被生态水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中的一个特殊过渡带,其可以调节地表水与地下水,影响蒸散发,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作用。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是植被地上部分所涵养水量的总和,是植被生态水研究的重要部分。岷江上游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及重要的生态功能地位。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量大、快速高效及覆盖面积大等优势,能有效探明植被地上生态水的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对岷江上游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岷江上游植被生态水的储水特征与分布状况,进一步分析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指导该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重建及水资源计算等工作。本文在项目组长期的植被生态水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之上,针对前人研究中缺乏对整个植被地上部分生态水储量反演的问题,以岷江上游茂县为研究区,利用哨兵二号数据和机器算法研究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首先通过野外样地调查,获取样地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对研究区哨兵二号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再根据哨兵二号波段反射率、光谱指数、纹理指数以及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数据等,通过预测变量选择,利用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机器算法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反演模型;最后选择最优的随机森林模型对研究区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进行反演。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将哨兵二号数据的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近红外波段、4个红边波段、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以及高程数据作为特征波段,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取得较好的分类结果,其总体精度为90.45%,Kappa系数为0.88。(2)随机森林与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机器算法所选择建立模型的预测变量差异较大。在35个初始预测变量中,随机森林算法根据10折交叉验证与变量重要性排序,选择蓝波段、绿波段、归一化差异近红外指数、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band5红边波段与红波段计算得到)、植被类型、高程、土壤容重作为最终预测变量建立模型;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则根据变量重要性排序,通过反复比较,选择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异近红外指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纹理指数中的信息熵、植被类型与土壤容重作为最终预测变量建立模型。(3)利用10折交叉分别对两种机器算法所建立的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反演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发现随机森林模型更好,其模型效率(R~2)为0.74,均方根误差(RMSE)为49 Mg ha-1(1 Mg=10~6 g),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2为0.64,RMSE为57 Mg ha-1。(4)根据随机森林模型反演得到的研究区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发现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的差异比较明显。平均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217.81 Mg ha-1)、阔叶林(158.78 Mg ha-1)、果园(76.07 Mg ha-1)、灌草地(36.63 Mg ha-1),而总的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2.61×10~7 Mg)、阔叶林(5.45×10~6 Mg)、灌草地(4.74×10~6 Mg)、果园(3.55×10~5 Mg),研究区总的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为3.66×10~7Mg。在空间分布上,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较大的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方,而储量较小的主要是沿岷江两侧分布。本文在前人植被含水量与植被生态水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量化植被地上部分的生态水储量。研究结果表明遥感技术结合机器算法能有效估算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且植被地上生态水储量与生态环境状况息息相关。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岷江上游植被生态水的储水特征与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计算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空间概念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概念,故而空间表达也成为所有语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认知方式、文化背景等的影响,不同民族的空间表达也各不相同。这使得外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常发生空间表达的误用。其中,汉、日语中用同一汉字来表示空间内部的“中(zhong)”、「中(naka)」便是其中一种。二者不但所使用的汉字相同,而且意思也较为相似。这使得中国日语学习者常习惯用汉语的“中(zhang)
我国本地特色音乐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性、音乐教材的高度统一性导致了音乐课堂的单一性。这要求音乐教师在保证教学目的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创新课堂模式,丰富课堂内容,兼顾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推进音乐课程改革,在基本课程改革要求下将本地音乐应用到音乐教育课程,建立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当前学校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巴蜀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的地区特色音乐资源,这对于当地引入本地音乐资源,进行音乐课程
美国电视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有大范围的受众基础,其影响力也是十分强大。罪案剧一直是热门的美剧题材,在我国也有广泛传播和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近年来,女性意识不断崛起,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也蔓延到世界各国。这种思想革新也体现在美剧中,因此本文将视角聚焦于女性主义视域下罪案剧的变化,并将这一体现女性主义和罪案剧相结合的类型,进行了定义和全面分析,从文化内涵、主题设定、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四大方面来研究
在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为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国家汉办提出了“六大转变”,其中第六个转变便是“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教学转变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所以,不管是在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过程中,还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对多媒体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主要是对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多媒体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访谈
高等学校党外代表人士一般指高等学校中,具有政治意识坚定、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能力突出、能够联系和代表特定高等学校群众利益的高校教职工,这支队伍主要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等非中共人士。这支队伍与我们党合作历史渊源深厚。对于当前而言,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践行群众路线、推进人才兴国战略、助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走访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省委教育工
沙坡头黄河南灌区通过引黄与扬黄水利工程的建设,打破原有水分限制的土地开发瓶颈,把荒漠草原转化为耕地与园地,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实现了绿洲的梯级开发。多片扬黄新灌区的开发加快了宁夏山川的绿洲化速度,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沙漠化进程,达到了“逆沙漠化效果”,降低了沙尘暴发生频率,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生态和社会学意义。与此同时,这种从低位到高位的灌溉绿洲开发模式是否在空间和时间上带来一定的生态影响一即产生生态累积效
近年来,国内外美术学习评价在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呈现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最薄弱的环节-----针对学生“创意”进行评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对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创意”缺乏评价意识与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忽视评价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片面依赖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学生创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学习态度、探究过
在我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拆迁“过渡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由于政府和开发商无法或不愿意为被拆迁人提供过渡居住场所,造成许多居民在回迁前或者另购新房前必须经历一段较长的过渡期。在过渡期间,由于被拆迁人居住地的改变以及其原有社区地域资源优势的丧失,使得被拆迁人在“过渡期”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拆迁中的弱势群体则会遇到更多的困境,而拆迁所在的社区又往往是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服务内容短缺、基本社会保障不到位,从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进行公共生活与社会交往的核心空间,以及游客体验乡土文化、产生旅游消费的公共场所,对全域旅游观念下的乡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索农业观光型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的策略方法,以广州花都红山村为典型性案例研究,基于不同人群的使用评价聚焦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明确设计导向,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措施,并归纳提炼农业观光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首先,在对国内外乡村公共空间研究成果的梳理基
中国与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抗战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促使中国与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抗日叙事文学具有重大意义及研究价值。中国的抗日叙事文学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与朝鲜的《游击队五兄弟》都呈现了抗日战争中牺牲自我,将革命进行到底取得胜利,保家卫国的经典英雄形象。《狼牙山五壮士》通过五名革命英雄的壮举,从他们的幼年经历到成长为革命英雄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全民族抗日的必要性。通过作品强调了为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