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体外三维运动实验评价掌指骨钢板进行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Jefferson骨折的固定效果,为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进行。实验使用新鲜上颈椎标本(CO-C5)共6例,对标本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加载1.53N m轴向纯力矩,以Motion-Analysis动作捕捉系统收集运动坐标,通过数据处理生成各状态下各方向运动的中性区及ROM。测量正常状态活动度后,将标本造成寰椎前弓双骨折模型(保留横韧带等软组织),并以掌指骨钢板系统模拟进行单节段复位固定术。每例标本生成正常状态、骨折状态、指骨钢板内固定状态三组数据。采用SPSS13.O软件分析。统计学方法为重复测量数据的两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及One-way ANOVA,组内用最小显著差异(leas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及Games-Howell (方差不齐时使用)法多重比较。比较骨折状态、内固定状态3个维度的运动中性区、ROM与正常状态的差异,评价掌指骨钢板行寰椎骨折单节段固定的稳定性。(2)将6例标本的寰椎带固定物游离,使用MTS858液压伺服材料试验机及相应软件(MTS公司,美国)测量内固定系统的最大拔出力。结果:颈椎标本三维运动中性区分析结果(1)骨折状态标本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上的运动中性区处理结果,与正常状态测得的对应结果相比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分别为0.000、0.000和0.009),且均值均大于正常状态下三个对应均值,推断骨折状态比正常状态的各运动中性区增大;(2)内固定状态三个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运动中性区均值与正常状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颈椎标本三维运动范围分析结果(1)骨折状态标本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上的运动范围与正常状态测得的对应值相比,结果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分别为0.000、0.001和0.000),且均值均大于正常状态下三个对应均值,推断骨折状态比正常状态的各运动中性区增大;(2)内固定状态三个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运动范围均值与正常状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内固定系统最大拔出力结果为:291.15±20.52N,结果范围为262.88-320.65N。结论:应用掌、指骨钢板系统固定寰椎骨折,可获得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能充分保留上颈椎的活动。该固定物满足前路寰椎骨折单节段固定除稳定性外所要求的,置入难度不高、方便早期手术即时复位固定,且较目前各专利技术更容易获得,成本更低,更容易被患者及术者接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