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时序InSAR地面沉降监测及对流层延迟校正技术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lei1989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面沉降是我国华北平原主要的区域性环境地质灾害。北京市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城市,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该地就发现了地面沉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地下水开采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城市工程建设的扩张,使得北京地区地面沉降问题日益严重,开展形变监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原有的传统形变测量方法成本高且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沉降监测。由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发展而来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以及时序InSAR技术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测量手段的短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地表沉降监测中。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利用2003年06月至2010年09月的Envisat-ASAR数据和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Sentinel-1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两阶段北京地区的沉降分布,并对该地区的地面沉降状况和机理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在此期间经历了沉降先加速后减速的状况,2017年之前沉降状况愈发严重,但在2017年以后沉降开始放缓。最大沉降速率由-90升至-178再降至-100mm/yr,北部和东部地区的沉降面积和沉降速率已大幅度改善。地质条件、人口数量、用地类型和水资源的使用与地面沉降密切相关:断层主导了一部分的沉降边界;土体可压缩层厚度越大,发生形变的概率和量级也越大;该地的沉降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人造地表更容易发生较大量级的沉降;地下水埋深的恢复以及地下水开采数量的减少,减缓了该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2)对于该地区的公路和地铁,沉降主要发生在东部和北部沉降区。对于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西北部的沉降速率大于东南部,其中2号跑道和T2航站楼不均匀沉降最为严重;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整体比较稳定,但在北部的机场高速和一些场内设施中发现了小范围的沉降,后续应持续关注。以上三类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其沉降均在2017年开始减缓,部分地区2018年以后开始趋于稳定。(3)此外,文章还针对InSAR对流层延迟误差展开研究。对相位高程比(Linear)、GPS天顶延迟校正图(GPS-ZTD)、GACOS、ERA5四种典型的对流程延迟校正方法结合相关指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域GACOS的综合适用性要优于其它三者。但截止目前,没有一个校正方法能较好的估计和去除对流层延迟误差,可以结合多种手段进行联合以及迭代估计。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提高,石油资源的日益紧缺,替代燃料的研究与使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甲醇来源丰富,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少,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含氧替代燃料。甲醇在柴油机上掺混燃烧最便捷的方法是微乳化法,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柴油-甲醇微乳化燃料。燃油良好的雾化状态和蒸发特性是柴油机节能减排的必要条件,本文将通过挂滴式单液滴蒸发试验平台研究柴油-甲醇微乳化燃料液滴的蒸发过程,分析液滴蒸发过程的影响因素,
本文以甘肃省庆阳市董志塬植被黄土滑坡区为研究对象,探究草本植物护坡固土机制,并建立了草本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植被护坡工程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定量化计算草本植物根系对黄土边坡的贡献提供基础。首先,通过在现场勘察取样,得到狗牙根系在天然坡体内的分布特征,以及在降雨后,狗牙根系能够提升浅层坡体内的含水率,其影响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其次,通过室内直剪试验讨论了在不同根
目前,部分车载行人预警系统已在车辆安全领域开展应用,但这些系统的预警算法整体较为简单,尤其是预警算法设置得较为宽松,导致预警信号出现频次过高,从而使驾驶人对预警信号出现麻木心理和抵触心理,影响了系统的进一步推广使用。本文选取了某无信号灯控制的斑马线,采用激光雷达和行车记录仪对行人-车辆的交互冲突数据进行了大量自然观察试验,获取到的数据样本中涵盖了超过2万辆车和5000名行人数据。通过人工对视频进行
随着悬索桥梁结构的跨度不断增大,其颤振振动稳定性问题也是逐渐显著。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山区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设,非对称的悬索桥梁结构形式的也不断出现,此类构造对于大跨度悬索桥结构的颤振稳定性也有所影响且此类悬索桥结构颤振分析研究较少。因此,为了能够较好的分析体现非对称结构形式对悬索桥颤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研究分析了三类不同非对称构造对悬索桥颤振临界风速的影响。所以,本文以一座大跨度非对称支撑的悬索桥为研究
由于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给国民生命安全、经济发展等都带来重大损失。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领域学者十分关注危险品运输安全问题,并由原来的事后应急处理到现在更为关注预防事故发生。因此,本文基于陕西省道路运输安全监测平台获取的危险货物车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13类风险驾驶行为报警数据及产生风险报警时GPS终端的轨迹数据,通过分析TOPSIS法和灰色关联法的优缺点和在文中的适用性,构建了改进的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网约车的诞生,它的出现加剧了城市客运市场的竞争,挤压了出租车的生存空间,两者矛盾愈发不可调和。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约车与出租车的博弈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演化博弈理论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探究不完全信息下和有限理性下个体的决策行为。本文结合前景理论与演化博弈论来对居民打车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为城市客运企业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针对当前城市客运市场矛盾突出的问题
镇原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内丘陵沟壑区大面积分布,该地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重要原因与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息息相关。本论文以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发育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总结出镇原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借助Arc GIS和SPSS软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镇原县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镇原县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包括:崩塌8处(7%),泥石流7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及人员伤亡是全球性的社会安全问题。风险识别和管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本文在应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入手,阐明交通系统中人、车、路和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提出高速公路风险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估方法。结合杭绍台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特点,分别提出驾驶员、车辆、道路和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全面剖析了高速公路风险因素,从驾驶员、车辆、道路及环境等四个
小流域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区域,流域内一旦发生水土流失,易导致旱涝灾害、生态失衡。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研究,能够为统筹规划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然而,目前的水土保持数据监测系统及软件存在数据处理精度低、水土流失等级评估不准确、软件可扩展性差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开发了一套小流域水土保持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旨在实现水土保持数据的高精度处理、水土流失等级的有效评估、软件功
作为城市道路安全薄弱环节之一,占道施工区道路资源紧张、交通环境复杂,行车安全和效率问题显得尤为棘手。基于此,本文通过采集车辆动态行驶轨迹等真实数据,对施工区的换道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建立了换道冲突风险预测模型和封闭车道换道能力模型,并通过仿真手段,标定不同驾驶倾向换道行为的安全风险,模拟各施工区布设情境下的封闭车道换道效率,进一步研究城市道路占道施工区的最佳布设方案。首先,比较了城市道路施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