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58~2006年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160站月降水和温度资料,使用奇异值分解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可能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与澳大利亚高压相关的海洋性大陆区域的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
(1)SVD的第一模态(以下统称SVD1)反映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存在密切联系,也即澳高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降水增多(减少),气温偏低(偏高)。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海平面气压场、500hPa的高度场变化以及降水和总云量的变化都对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2)澳高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高强(弱)年时,澳大利亚地区低层的异常辐散风场在菲律宾东侧的暖池附近产生辐合(辐散),引起正(负)涡度源,激发P-J型波列,伴随着在南海一西太平洋地区产生副高正异常(负异常),导致副高偏西(偏东),进而增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同时江南地区水汽和异常风场辐合(辐散),有利于(不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的发生和维持,有益于气温降低(升高)。在强(弱)澳高年,印度尼西亚及热带辐合带海区SSTA负异常使得低层风场的异常辐散(辐合),激发了澳大利亚南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反气旋环流(异常气旋环流)。
(3)依据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全球海温的相关分布确定了海温关键区,既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区,两者之间的时间序列相关系数高达-0.6。这就说明当澳高偏强(偏弱)时,印度尼西亚海温偏低(偏高),辽宁、吉林大部分以及安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偏少(偏多),江南地区被降水正距平(负距平)覆盖。同时,吉林辽宁大部分夏季温度显著偏高(偏低),江南地区夏季气温显著偏低(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