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D分析揭示的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wpl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58~2006年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160站月降水和温度资料,使用奇异值分解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可能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与澳大利亚高压相关的海洋性大陆区域的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 (1)SVD的第一模态(以下统称SVD1)反映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存在密切联系,也即澳高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降水增多(减少),气温偏低(偏高)。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海平面气压场、500hPa的高度场变化以及降水和总云量的变化都对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2)澳高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高强(弱)年时,澳大利亚地区低层的异常辐散风场在菲律宾东侧的暖池附近产生辐合(辐散),引起正(负)涡度源,激发P-J型波列,伴随着在南海一西太平洋地区产生副高正异常(负异常),导致副高偏西(偏东),进而增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同时江南地区水汽和异常风场辐合(辐散),有利于(不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的发生和维持,有益于气温降低(升高)。在强(弱)澳高年,印度尼西亚及热带辐合带海区SSTA负异常使得低层风场的异常辐散(辐合),激发了澳大利亚南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反气旋环流(异常气旋环流)。 (3)依据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全球海温的相关分布确定了海温关键区,既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区,两者之间的时间序列相关系数高达-0.6。这就说明当澳高偏强(偏弱)时,印度尼西亚海温偏低(偏高),辽宁、吉林大部分以及安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偏少(偏多),江南地区被降水正距平(负距平)覆盖。同时,吉林辽宁大部分夏季温度显著偏高(偏低),江南地区夏季气温显著偏低(偏高)。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82~2003年NOAA/AVHRR NDVI数据集,使用均值法、简单差分、一元线形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黄淮海流域地区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然后结合气
封建主义,包括它的思想体系、风俗习惯,在我们国家、我们党里,反映相当严重。过去由于老是打仗,来不及清算,把它带到了社会主义时代。而毛、刘、周都没有注意这个事情,也未能彻底清算。现在应该补上这一课。  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怀念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李维汉。他不仅在八十年前作为青年革命者参加了那场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运动,向封建堡垒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而且在晚年,即党的十一届三中
本文利用1979—2005年NCEP2再分析资料和华南47个站点的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澳大利亚季风区和西南印度洋水汽源对亚洲夏季风区水汽收支年际变异的影响,讨论了水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探测中尺度气旋并开展临近天气预报,是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工具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为探测强对流风暴天气的
利用2003-2014年6-8月份CMORPH3小时卫星降水资料,运用基本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北半球夏季对流性降水的空间分布,日变化以及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等特征;利用1955-2012年6-8
研究半干旱草原地区边界层结构,建立湍流参数化方案,获得准确总体输送系数,对进一步探讨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其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
本文用1961-2006年广西88个气象观测站的各月雨量资料,北半球500百帕月平均高度场资料(576个格点),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部分环流特征量资料,通过EOF分解、合成分析、SVD分解和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