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以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为例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维·洛奇(1935-)是一位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力的的英国当代著名学者,也是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曾被选为“布克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兼任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洛奇在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洛奇因其在对传统小说形式创作方面创新与实验而著称,他在传统传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将其发展为传记小说,突破对传统传记与小说、真实与虚构间的界限及传记原有的样式。而小说《作者,作者》正是洛奇实现传记小说创新改革的对象,小说从事实和虚构的角度探讨传记小说在形式上的特征,揭示了洛奇在这种实验性的文学样式上的创新以及对人物创作特点的构建。
  洛奇发表于2004年的作品《作者,作者》基于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生前的经历创作而成,小说中的传记元素结合作者虚构的部分实现传记小说形式的创新。洛奇对传记形式的革新即传记小说是由真实和虚构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影响产生三种不同的虚实关系。而《作者,作者》这部小说就是依托这种虚实关系进行了创作,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亨利·詹姆斯最后三十年的生活,洛奇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发挥了作家的特权并应用写作技巧重现一些被历史忽略的有关于事件和人物的细节,使之区别于传统传记形式。
  绪论部分介绍洛奇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的造诣,其中重点突出洛奇对小说文学样式实验和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传统传记形式进行改革,从而创作出自己的第一部传记小说《作者,作者》。绪论部分对国内外学者对洛奇的《作者,作者》研究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得出结论,国内外学者对于《作者,作者》的研究角度较为集中,尚没有文章针对小说真实和虚构的关系角度来分析文本,阐明本文能够针对这部小说提供新的事实与虚构关系的研究视角,并阐明本篇论文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阐述洛奇在传记中需要还原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这部分内容为小说提供了传记书写的基本人物和情节,给洛奇提供小说人物的范例和事实构建的基础;在真实史料的基础上,洛奇认为传统传记难以全面展现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活动,因此第二章讲述洛奇利用小说的虚构性特点,创新传记形式,将其发展为传记小说。由于传记小说仍属于小说的范畴,拥有小说的虚构性特征,因此洛奇传记形式的创新能够进一步丰富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完成传记小说的书写;在洛奇传记小说的创作中,真实和虚构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传记小说创作需要二者的结合,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二者难以实现完全的结合,这部分促使二者关系上的分离。而张力是实现虚构和真实的达到平衡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探索能够让洛奇在小说和传记之间找到写作平衡点,实现传记小说的书写。
  第一章主要阐述的是客观世界的再现即传记小说创作中的事实。强调洛奇传记小说的形式创新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因此阐述詹姆斯时期所存在的真实背景,人物和事件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重现真实存在的事实,包括:詹姆斯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詹姆斯时期真实存在过的作家和人物,以及詹姆斯个人真实的生活经历,全面客观地真实再现詹姆斯的生活以及创作经历,走近詹姆斯,了解詹姆斯当时的写作方面和生活方面的窘境,同时也能使读者在后期的文本分析中清晰地区别开詹姆斯的真实经历和洛奇虚构的部分,更好地理解事实在传记小说创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主要阐述对于客观世界的再创造即洛奇传记小说创作中的虚构的部分。这部分强调洛奇传记小说的创作和革新需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发挥小说家的主观想象力并借助相关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实现传记小说在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通过对话理论、游戏理论和二元对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洛奇在小说创作中运用这三种写作手法,能够清晰的构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打破传记小说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传统传记中对于人物心理活动和人物间联系的空缺。洛奇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借助这三种写作技巧更加立体地展现了传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推进了这部传记小说的创新和实验。
  第三章主要阐述的是传记小说撰写需要处理事实和虚构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分别体现为虚实间的结合、虚实间的分离和虚实间的张力。这三种关系正是洛奇进行传记小说创新和实验产物,打破小说与传统传记形式之间的界限,目的在于探索更加有效全面地展现真实世界及创作的小说书写形式。通过分析多样化的虚实关系,洛奇从不同的视角构建出以生活事实为基础但同时建构在事实之上的虚构世界,清晰地阐述二者之间的相互映射的关系,即詹姆斯和他所处时代客观世界的关系映射着作者洛奇的主体经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读者更好地理解洛奇对传记小说的形式进行创新的目的,旨在再现自身写作经历,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和对写作行业的担忧。
  洛奇在小说《作者,作者》中进行传记小说的创新和实验改革,实现了小说艺术形式的创新,打破传统传记样式,成为洛奇小说创作中崭新的对人物形象构建的写作特点。洛奇对传记小说的创新和改革对于进一步探索洛奇小说中的虚实写作手法及其关系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洛奇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反思。
其他文献
作为一部叙事完备编年体史书,《左传》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述。而宴饮生活作为春秋时期贵族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活动,在《左传》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记录。本文通过对《左传》中对宴饮活动的记述的研究,试图分析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展开一幅宴饮游乐的美好画卷。本文首先分析了春秋时期贵族的宴饮器物,通过《诗经》中宴饮诗对春秋宴饮的描述,从器物使用、食物选择和饮食器具的组成三个方面分析了春秋贵族
学位
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汉语语篇衔接手段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入手,对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特点及语用功能进行描写,而后从习得偏误的角度来分析中高级日本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的偏误现象,探讨偏误成因,并针对偏误现象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有利于语篇教学的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外汉语学界对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并为对外汉语语篇衔接手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
魏晋时期是一个对空间迁移、时间流逝有着痛切感受的时代,在急剧的人事代谢中,魏晋文人被时空的断裂感影响,诗文中呈现出梦幻与荒诞之感。本文第一部分从代物理学理论出发,解释时间与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生活中事物存在的依据,而其本身却是无所不包的;时间是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抽象概念,只能通过人事变迁为人所认识。从中国古代传统典籍入手,详细阐释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记忆的纵深与空间的探索发现,想象、
学位
本文以关联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布、语用功能以及语体分布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的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进行了比较,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描写与分析,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语体分布差异进行了详细考察,同时分析了影响二者在不同语体中分布差异的因素。对“其实”和“事实上”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二者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丰富话语标记
学位
纵观整个东汉王朝,刘秀凭借着宗法联姻所缔结的豪族纽带势力登上皇位,在一众功臣的辅佐下实现了国家制度建立之初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大一统,这些功臣世家日后逐步演变为外戚、士族,由他们的家族成员、门生故吏所形成的庞大的社会关系是影响整个东汉政治、文化与社会的主导力量。本文将结合光武中兴时期的势力分布与政策主张,着重呈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功臣家族的谱系脉络。通过考证,了解东汉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为东汉军功、
学位
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本体研究方面,对反递复句的语用功能进行分类整合并进行一定的补充,之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反递复句进行研究。我们从习得偏误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反递复句的偏误现象,分析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对反递复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提出设想,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外汉语学界对反递复句的研究,并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参照。论文共
陆贵山教授是我国优秀的文艺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成就斐然,他的文艺思想为我国文艺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陆贵山作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始终对现实中的“人”抱有极大的关注,其文艺思想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充满着人文的关怀。但目前学术界对陆贵山文艺思想中人学维度的系统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本文试
学位
“魏晋风度”、“麈尾清谈”、“放达任诞”均为学者们在探究魏晋名士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热点名词。对于这些热点名词产生背后的、关于深层审美范畴与思想价值的关系,学者们却很少有呈系统、体系的概括归纳。《世说新语》全书以零散化、凝练化、趣味性的小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展现出当时名士们清谈放诞的士风以及士大夫倾轧相斗的现实,进而来表达士人内在的审美观与思想观,故其书中并不具备典型、成熟的理论形态。笔者尝试对《世
成功的语言交际依赖于对听觉词汇声音信息的识别,而这一过程往往轻松高效。为这一过程提供合理的解释成为了过去几十年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并涌现出一系列理论与模型(如:词群激活模型,Marslen-Wilson,1987;合并模型,Norris et al.,2000;邻域激活模型,Luce&Pisoni,1998;Vitevitch&Luce,1999;轨迹模型,McClelland&Elm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