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对地观测技术的震后重力侵蚀特征研究 ——以汶川县为例

来源 :刘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后汶川县境内地质灾害频发,造成强烈的崩塌滑坡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影响灾区生产建设活动、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灾区因地形地貌复杂,重力侵蚀突发性、随机性强,重力侵蚀区域范围判识与提取困难,且较难获得侵蚀量等定量参数。本文以汶川5·12地震重灾区汶川县为研究区,结合其境内发生的群发性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以ALOS PALSAR和Sentinel 1A雷达影像为数据源,通过MAI和offset tracking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获取区域内崩滑区域的垂直形变,再和用雷达相干性改进的光学遥感判识的失相干区域范围进行裁剪、叠加统计,得到研究区多期灾害垂直形变场。与GIS水文分析与人工编辑提取的坡体、流域侵蚀单元进行叠置分析,估算提取侵蚀量和侵蚀模数等定量参数,分析不同侵蚀单元重力侵蚀特征,并以流域为例探析影响因子随尺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雷达遥感、光学遥感和GIS技术,可建立较高精度的重力侵蚀形变场,进而统计估算坡体、流域侵蚀单元的侵蚀面积、侵蚀量、侵蚀模数等参量,分析重力侵蚀的特征规律。2)坡体坡度与侵蚀模数成明显的正相关。坡体高程区间为500 m~1500 m的范围内,历次坡体重力侵蚀量最大,坡体重力侵蚀发育程度最高。侵蚀参量与坡体高差成正相关,增加趋势2008年~2010年基本保持不变,2017年~2019年减缓。侵蚀单元坡向集中在南向与东南,侵蚀量占比在80%以上。3)流域单元地震后重力侵蚀的强度逐年减弱。流域侵蚀面积高差发育优势区间在2000 m~3000 m,侵蚀量与流域高差成正相关。重力侵蚀面积与流域高程成正相关,>2500 m的流域侵蚀面积发育占比较高,流域侵蚀量在各级流域平均高程区间内分布一致。坡度区间在25°~40°的流域侵蚀量占比均在83%以上。流域侵蚀模数与流域距主断裂带距离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断裂带距离在15 km内的侵蚀面积及侵蚀量占比最大,历次灾害事件中占比均在50%以上。4)流域尺度变化对影响因子的变化影响不同,流域侵蚀影响因子具有一定的尺度变化特性。流域内沟道长度与流域面积成线性关系,沟道长度随面积变化基本成均一化增大趋势。随流域面积增大,流域周长也逐渐增大,流域面积增大到20 km~2后,流域面积增大对流域周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流域高差与流域面积成正相关趋势,增长的趋势在流域面积大于10 km~2后逐渐减缓。流域起伏度与流域面积成显著的负相关性,流域面积小于20 km~2时,起伏度值迅速减小,流域面积大于20 km~2时,起伏度减小趋势减缓,当流域面积大于35 km~2时,起伏度基本保持不变。流域河网密度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尺度依存现象。5)通过流域面积表征流域尺度,不同尺度的流域主控因子存在较大差异。以研究区流域侵蚀单元为例,20 km~2可作为流域尺度的一个间隔点。面积大于20 km~2的流域,流域周长、面积、河网密度、高程、高差5个因子是该级别流域重力侵蚀的主控因素;小于20 km~2的流域,沟长比降、河网密度、高差、高程为主要影响因子。流域面积扩大后,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及人为影响更为复杂,面积较小流域内的侵蚀活动受其沟道运移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影响较为显著。图46幅,表25个,参考文献76篇。
其他文献
学位
为深化特种作业培训和考核内涵建设,本文从培训内容、培训实施、考核内容、考核实施等方面,紧扣“安全操作技能培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提高胜任能力为导向等7项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进一步提升特种作业培训考核质量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学位
学位
为了掌握广西猫杯状病毒(FCV)的流行情况及其变异规律。本研究于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采集疑似FCV鼻拭子59份,其中阳性检出率49.2%(29/59)。将阳性病料接种CRFK细胞,成功分离获得一株FCV毒株,命名为NN01-19。为深入了解其遗传进化规律和分子特征,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扩增获得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ORF2基因进行了遗传进化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NN01-19
学位
学位
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ms, FCV)是引起猫呼吸道疾病的一种常见病原,呈世界性分布,常在猫群中爆发流行。为了解我国FCV的流行情况及分子生态学特征,本研究对杭州地区收集的48份疑似FCV感染病料,进行了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以及基于VP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RT-PCR鉴定的结果显示,有32份病料可判为阳性;这32份病料接种的F81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VP1
<正>环泊酚是一种新型非巴比妥类全身静脉麻醉药,现有的临床试验表明环泊酚具有起效快、恢复快、注射痛少、效价高及安全窗宽等优势,与丙泊酚相比具有较少发生呼吸抑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环泊酚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应用环泊酚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环泊酚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一、环泊酚药代动力学及药理学研究环泊酚是中国首个自主创新1类静脉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