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以来,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并把政策实施的重点锁定在广大的农村市场。在“家电下乡”政策的推动下,家电产业销售强势增长,但其销售量与国家政策引导的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因此思考并解决我国宏观政策以外制约家电这种中低档耐用品消费的因素成为近期的研究重点。本文试图在微观层面探讨农村居民家电类耐用品购买的决策机制,选用耐用品消费的(S,s)理论模型,并通过收入等级和对地区的分组希望可以更深入、更全面的描述农村居民耐用品的购买现状,对探究激活农村耐用品消费的新方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耐用品消费(S,s)理论模型能较精准的刻画家庭选择是否购买耐用品的决策行为,模型假定消费者遵循(S,s)规则来做出是否购买的决策,即其期初拥有的耐用品存量与预期目标存量之比“S”若达到某个临界值“s”,消费者就会做出相应的决策:若达到上界,消费者将会变卖,若达到下界,消费者将会购买,总之做出相应调整至目标存量。本文选用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and Nutrition Survey,CHNS)中2000、2004、2006及2009年的大型微观家庭数据,以(S,s)理论模型为基础,使用Probit离散选择模型对不同收入等级以及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家电类购买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在分析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等级耐用品购买行为时,将数据样本分为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以及高收入家庭这三类。通过CHNS数据中2000、2004、2006以及2009年这四年的微观家庭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启动低收入群体的耐用品消费,重点应放在冰箱与洗衣机这两种家电,补贴政策的实施以及进一步收入水平的改善可达到理想的效果。(2)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存在较大的消费潜力,稳定的收入且有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会形成实际的购买力。(3)对于农村居民高收入群体来说,家电类耐用品已基本饱和,市场需要提供更高档次的家电来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本文在分析农村居民不同地区耐用品购买行为时,将数据中九个省份中的辽宁省、江苏省和山东省划分为东部地区,黑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划分为中部地区,把其余的广西省和贵州省划分为西部地区共三个地区来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且居民生活环境较好,因此应向其提供更加高档的彩电以满足其需求,该地区农村居民对于冰箱和洗衣机这两种类型的家电仍存在购买力,我国也可针对东部地区进行“汽车下乡”的试点。(2)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彩电的拥有水平已在2009年超过东部地区,“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对中部地区洗衣机和冰箱的购买效果明显,中部地区的消费实力不容小觑,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的区域。(3)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生活环境也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因此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耐用品购买的重点仍应放在消费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政府补贴政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