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存在与灵魂的超越——《宠儿》的存在主义解读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1981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此开始,她的作品引起了众多读者与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并在世界文学界得到高度的评价。极具文学天赋的莫里森以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别具匠心的文学技巧创作了七部长篇小说。她的作品覆盖内容广泛,主题鲜明独特,以体现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其中种族问题、黑人民族意识、黑人女性等都是莫里森作品所体现的主题,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为《宠儿》。《宠儿》曾被誉为“奴隶制下黑人的血泪史”。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以几位主人公的经历与回忆的交织体现了黑人在残酷的奴隶制度下的生活。  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研究了《宠儿》中主人公的存在状态。根据存在主义,世界是荒诞的,人的生活也是荒诞的。那么在荒诞世界中存活,人们会经历焦虑,自欺,对死亡的恐惧和存在的异化等心理状态。在不断的追寻与挫折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自由选择,人们才能真正的超越自己,得到真实的自我。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遭遇来体现黑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孤独、对生活的焦虑和对死亡的意识等都是人们在荒诞世界中的表现。首先,面对残酷的现实,人们选择了欺骗自己来逃避现实。其次,在荒诞的世界中,人们找不到真实的自我,一些人埋怨上帝的不公,一些人脱离社会与他人异化,一些人甚至与自身异化而失去自我。最后,面对荒诞,还有一些人则超越自身实现了心灵的觉悟,并通过自由选择得到了真实的自我与本质。这些心理状态都是人们在荒诞世界中的表现。只有通过自由选择来超越自己并决定未来,才能真正获得真实的自我与心灵的自由。
其他文献
萨拉·沃特斯是英国一名备受瞩目的现代作家,以创作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和塑造女同性恋角色而见长。迄今为止除了有献给父母的《小小陌生人》外,她的重要作品或多或少都与同性恋
摘要:本文从语文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在语文教學中如何做到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法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无定法是指规律用于实际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而不是墨守陈规。  多年来,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即使学科不同,教学方法也具有普遍性,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
《尤利西斯》被公认为西方文学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对于这部意识流巨著的分析和研究不胜枚举。但乔伊斯在该作品中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实验性文字形式”,这为
伊恩·麦克尤恩创作颇丰,作品主题涉及荒诞现象、道德沦丧以及其他伦理问题。千禧年之作《星期六》(2006)、《切瑟儿海滩上》(2008)以及《日光》(2010)共同描绘了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