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舆情的兴起给地方政府以及广大基层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正在成为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存在着以讹传讹、立场偏颇、传播迅速、难以控制的特点,其实质是公关危机,挑战的是政府公信力与执政地位。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时容易存在隐瞒、躲避的心理,相互推诿,生怕承担责任,对公众的质疑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错失最佳应对时机,往往引起公众和媒体更大的猜测和质疑,让许多事情的真相得不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引起不明真相事实的网民在网上高度关注,甚至炒作,从而放大了负面影响。本文以2013年发生在南通市崇川区的一起关于拆迁事件的网络舆情处置为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要清醒认识网络舆情的两面性,以冷静的态度、正确的方式对待来自网络的声音,正面回应民众。要客观剖析网络舆情事实依据,赢得清醒网民支持。妥善处置和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加强政府与公众、干部与群众的交流,引导正确的网络舆情,以正能量压倒邪气歪风。为了有效提高政府应对能力。我们应当增强政治敏锐度,建设透明开放政务系统,争夺网络舆情阵地,建立舆情工作部门,对党员干部加强应对舆情的训练,建立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制度和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实践证明,网络表达与政府监管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及共同合作的可能,网民与政府之间也存在着大量可以共建却未共建与共治的领域。以公共治理的方式处理公共事务,有助于社会的互动与和谐,有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是地方政府走向善治的一个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