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就北方京津地区、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省的汉族主要传统节日—端午做了区域比较研究。在梳理了明清以前端午风俗起源、流变的历史过程后,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着重探讨了清代至民国北方端午风俗的两种形态、四种类型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以及呈现不同发展态势的原因,讨论了风俗类型与地域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吸收了北方的五月五日风俗的某些特点,融合南方竞渡纪念屈原的传说,最终在魏晋时期的荆楚地区形成。经历了由驱邪祈福节日向兼有纪念屈原、娱乐等多重功能的转变。隋唐以后,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以国都为中心是北方端午风俗的核心区,它的影响深远,历代多有继承。而在地方上面,因资料所限,零星的资料也对北方民间端午风俗有一定的反映。宋元时期是北方端午风俗的大发展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吸纳了汉族传统节令,加入了新的文化要素,汉族政权辖区内某些地方也引入了少数民族的风俗,如射柳习俗。除此而外便是商业功能的加强,宗教界的活动对端午风俗也有所渗透。 明清以后直到民国时期,北方端午风俗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大致趋同的情况,形成了它的基本形态。那就是由具备角黍、五色丝、艾叶、雄黄酒等基本要素,形成在阴历五月五日吃粽子、小孩戴五色丝,门户悬挂或人们佩戴艾叶,饮雄黄酒,以端午节物(粽子为主)相互馈赠的结构,具备驱邪祈福、庆贺佳节、娱乐与商业功能弱化的风俗模式。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的差异背景,导致了一些和基本形态差异较大的变异类型,即北方端午射柳、竞渡、插柳、点高山等风俗类型。 文章以个案的形式对北方端午射柳、竞渡、插柳、点高山等风俗做了具体的考察。北方的射柳风俗是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端午射柳宋辽形成风俗以后,随着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逐渐向中原地区流传,明清以后明显有两个序列:北京地区的由国家组织的射柳风俗,地方上组织的由边镇向内地一些省份的个别地区扩展的射柳风俗。它是典型的军人士兵的端午娱乐风俗,因而参与者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北方内地部分地区发生发展,民国以后,因社会变革导致的军事制度的变化,使其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消亡。 端午竞渡风俗在北方历史悠久,明清以前主要是国家组织的宫廷竞渡,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