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if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就北方京津地区、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省的汉族主要传统节日—端午做了区域比较研究。在梳理了明清以前端午风俗起源、流变的历史过程后,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着重探讨了清代至民国北方端午风俗的两种形态、四种类型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以及呈现不同发展态势的原因,讨论了风俗类型与地域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吸收了北方的五月五日风俗的某些特点,融合南方竞渡纪念屈原的传说,最终在魏晋时期的荆楚地区形成。经历了由驱邪祈福节日向兼有纪念屈原、娱乐等多重功能的转变。隋唐以后,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以国都为中心是北方端午风俗的核心区,它的影响深远,历代多有继承。而在地方上面,因资料所限,零星的资料也对北方民间端午风俗有一定的反映。宋元时期是北方端午风俗的大发展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吸纳了汉族传统节令,加入了新的文化要素,汉族政权辖区内某些地方也引入了少数民族的风俗,如射柳习俗。除此而外便是商业功能的加强,宗教界的活动对端午风俗也有所渗透。 明清以后直到民国时期,北方端午风俗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大致趋同的情况,形成了它的基本形态。那就是由具备角黍、五色丝、艾叶、雄黄酒等基本要素,形成在阴历五月五日吃粽子、小孩戴五色丝,门户悬挂或人们佩戴艾叶,饮雄黄酒,以端午节物(粽子为主)相互馈赠的结构,具备驱邪祈福、庆贺佳节、娱乐与商业功能弱化的风俗模式。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的差异背景,导致了一些和基本形态差异较大的变异类型,即北方端午射柳、竞渡、插柳、点高山等风俗类型。 文章以个案的形式对北方端午射柳、竞渡、插柳、点高山等风俗做了具体的考察。北方的射柳风俗是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端午射柳宋辽形成风俗以后,随着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逐渐向中原地区流传,明清以后明显有两个序列:北京地区的由国家组织的射柳风俗,地方上组织的由边镇向内地一些省份的个别地区扩展的射柳风俗。它是典型的军人士兵的端午娱乐风俗,因而参与者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北方内地部分地区发生发展,民国以后,因社会变革导致的军事制度的变化,使其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消亡。 端午竞渡风俗在北方历史悠久,明清以前主要是国家组织的宫廷竞渡,随着
其他文献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的重要教学目标,那语言表达能力就与数学课无关吗?答案是否定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本身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数学思
根据现当代书法的运动认识论,笔者认为,书写方式及执笔法对技法的表现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是书法风格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书体的发生又是书风持续衍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在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满足现代工业与生活中的各种需要,无线的视频传输技术也就应允而生,对包括视频处理技术与无线收发信机在内的技术研究开发也就具有了重大的
2004年12月29日,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长期的审理做出了一审判决,判决银广夏赔偿原告柏松华各项损失共计110672.05元,这是我国法院第一次对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作
文化产业是为当今人们所广泛关注的现象。理论界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所关心的是我国文化产业运行的全球化背景及其价值取向。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我国文化
怀疑论作为“一种有教养的意识”,凝聚着众多思想流派及其思想家的智慧。在认识论的视野中,人们从怀疑论在人类认识及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产生根源两方面为怀疑论存在的合
随着光纤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复杂性日益提高,光纤物理网络的管理、维护工作日益繁重,作为光传输主体的光缆线路常有缆线接续不良、水气渗入光纤芯线、接头接点不良和光缆
紫柏大师达观真可,是生活在明代的嘉靖到万历中前期的一位佛教界的著名高僧,他和莲池大师祩宏、憨山大师德清、藕益大师智旭,被并称为晚明四大高僧。紫柏大师还和著名思想家
保险宣传行为的规制目前是我国保险立法方面的空白,因此对于保险人及其代理人的误导或虚假宣传行为,虽经媒体反复曝光,但却没有能够很好遏止。故本文致力于寻求保险法及相关
高龄老年人口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他们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是老年人口中最需要帮助和遇到问题最多的群体。解决好高龄老年人口问题,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