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当今世界一种主要的人居环境。自1996年联合国《全球人类住区报告:城市化的世界》发布以来,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逐渐引发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导致城市人居环境发生迅速变化。但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这主要表现在:①中国快速城镇化建立在经济粗放增长之上,创新型社会、信息化社会建设任重道远;②受户籍制度限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半城镇化现象显著;③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④城镇化发展导致区域差异有所扩大。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出现的问题,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论文一共7章,第1-2章为绪论和理论,第3-5章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第6章为综合评价研究,第7章是结论与对策。第1章绪论,包括城市人居环境研究背景、基本概念、研究进展与述评、研究内容和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和主要创新点。第2章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社会理论和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回顾与评价,参考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卫生组织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由于人居环境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需将多维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凝聚到若干个主要方面,本文确立以居住、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三个方面间题为导向,主要运用地理学时空分析的手段做评价研究。第3章中国城市居住条件评价。回顾中国城市居住条件演化过程,分析城市居住困难群体的空间格局,发现中国城市居住困难群体仍存在一定规模。以中国特大城市上海为例,对其建国以来的居住条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上海的居住条件经历“整体居住困难-本市居住条件改善-外来人口居住问题/本市少数居住困难问题”的变化过程。利用上海“城中村”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影响居住条件的因素,结果显示个人家庭因素影响最大。第4章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环境污染过程,利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和A模式、B模式和C模式等理论对城市环境污染进行理论解释。建立环保部2014年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库对161座城市空气质量空间格局进行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空气整体污染较重,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对比1981年和2014年监测城市空气质量,发现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北高南低”的格局变化不大。从直接污染源、重大事件、地形和气候、形成原因等角度进行定性解释,进一步利用空气质量数据库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每增加排放1吨,空气质量指数将增加9.25%-9.70%。第5章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评价。构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评价数据库,利用熵值法对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进行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发现地级以上城市整体进步较大;利用Nich指数、ESDA空间自相关和集中度指数对基础设施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团块状”分布,基础设施集中度指数缩小;利用Theil指数、GINI系数和变异系数对城市公共服务差异进行测度,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发展迅速,公共服务差异指数缩小。论文特别对上海的基础设施承载力过程进行评价研究,从地理区位、浦东开发、快速城镇化、重大事件(世博会)等角度对上海基础设施承载力变化进行了解释,结果显示上海基础设施承载力压力度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第6章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回顾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标准,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特征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居住条件、城市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因素,构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6座大中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第7章结论与对策。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得出主要结论:①城市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宅配套设施拥有率有所提高,但大城市高房价和城市居住困难群体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统筹解决。②中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空气质量南北差异明显,1981-2014年城市空气污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变化不大。③中国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差异缩小,特大城市基础设施超载。④中国36座大中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得分呈现“东中西”的梯度差异特征,经济越发达,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水平相对越高。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得分和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关系数达到0.620,处于强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的可持续性原则,提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