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人名的俄译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名反映着特定时代民族的文化心理,折射出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是中国当代社会及其百态人生的一面镜子,其中的人名可能是开启作品的一把万能钥匙。由于中俄两国的语言和文化相差迥异,两国人民对人名的重视程度不同,构成了人名的翻译障碍。本论文主要探讨俄罗斯优秀的汉学家所译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问题。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中国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研究状况,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情况,并简单介绍了俄罗斯著名的汉学家。由于目前尚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俄译本中人名研究的相关文章,因此本论文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文学作品中人名及其翻译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接着,论文阐述了人名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根据所查到的资料,将小说中的人名进行分类。  在分析大量译例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俄罗斯汉学家在处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人名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省略法。俄罗斯汉学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较忠诚地传达了人名蕴含的文化内涵,但由译者的态度、外语文化嗅觉与两国的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现象时有发生。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障碍主要涉及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语言文字层面的翻译障碍体现在人名译写规范、词汇空缺和习语上。文化心理层面的翻译障碍主要由中俄两国人民对人名的态度引起的。民族文化层面的翻译障碍时刻困扰着追求完美的译者。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应遵循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译者应协调好翻译发起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译者要考虑到种种期望,做到忠诚;其次,根据人名自身的特点,尽量保持原文中人名的一致性;最后,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忠诚、简洁连贯和目的三个原则。译者应协调各种原则,灵活利用各种翻译方法,争取忠诚地传译原文,推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本文以顺应理论作为理论视角,将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作为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翻译的《红楼梦》的不同
作为当今世界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于2007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莱辛一直是一位非常特别的作家。首先,她是一位多产作家,自出道以来,她一直辛勤耕耘,笔
在外语教学领域,随着20世纪70年代研究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渐发展并日益成熟。众多的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可以提高语言学
1977年出版的《毒瘾难戒》是当代澳大利亚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加纳的第一部小说,该书一出版便在澳大利亚文坛引起了不少的争议,然而就是这部小说却于1978年获得了“国家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