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类指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前沿课题。而迄今为止,对类指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形式语义的逻辑分析和解读,具有一定的价值却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并且忽视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此外,对于汉语类指句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对英汉语类指句的系统研究。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汉语类指句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系统的描述和解读,并就类指句容忍反例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类指句的虚拟性这一本质特征。 在范畴化与语言的虚拟性理论框架下,本文指出以主谓结构为主的类指句具有无界性,其主要句法形式表现为光杆 NP,有定单数名词和不定单数名词,搭配属性谓语,排斥事件谓语和数量修饰语。对应有定单数名词的汉语“这+名词”结构具有明显表话题功能,多出现于口语,表达主观态度与情感,而与不定单数名词相对应,“一+量+名”结构体现个体转喻类别的机制,对名词生命度要求高,受个体性影响,受限较多。由于英语有定及不定单数名词语法化程度较高,较汉语相应结构而言,受限较少。就其实质而言,类指句源于对事物的范畴化,基于人类的认知体验与百科语义知识,对某些共享特征依据相应的认知域进行一般性的概括,指向人类思维中虚拟的类概念,而非现实中的个体,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因此类指句能容忍反例,并表现出无界等语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