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务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

来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sd_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宿制学校是为了适应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尤其是农村、山区等地区,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而实行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2012年9月7日教育部4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可见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问题的重视。自上世纪初,农村寄宿制学校得以建设与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仅解决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远、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更有效的发挥了整合教育资源的作用。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其特有的社会性,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今天,其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农村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学生在校的时间长,学校成为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承担着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管理压力大等因素,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发展不能得到全面的关注,学生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身心健康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以及校园欺凌等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的这些特异性需求,仅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手段难以支撑,一线教师在承担基础教学任务外也倍感压力。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状况和国家要求,今后社工入校是现实需要和发展方向。本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B市F、M两区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的社工服务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干预服务、深入访谈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获取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社会适应情况的一手资料。本研究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社会适应现状、服务需求与干预两方面开展研究,并针对干预过程的效果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明确符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需求与特点的有效教育措施,为青少年社工进入学校开展深入服务提供建议。研究发现,在学习上适应上,学生主要面临着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与知识拓展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足;生活适应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由时间不足以及校外生活缺少监管;在人际关系适应和特殊情景适应上,学生表现出沟通与合作不足、人际交往存在退缩性、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等问题。结合项目开展的自我效能感、情绪管理、人际沟通、校园归属感主题的小组活动,本研究提出了相关服务建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心理、认知、情绪多元护理干预在小儿外科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方法 86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认知、情绪多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被列为中国的三大宗教,其中以信奉佛教的为最多,而道教则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这两大宗教在中国历史久远,由其宗派信仰的不同体现了泾渭分明的两大美学体系,在色彩观上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藏化的佛教与囿于汉地的道教由于环境的不同更是拉大了这种差异的鸿沟。  佛教分为汉传佛教(主要在中国)、南传佛教(主要盛行于东南亚地区)和藏传(活动于西藏、青海大部及蒙古、云南局部)。藏区人民对自然崇
<正>我国行政单位近几年逐渐建立起绩效导向的部门预算体系,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也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绩效评价体系不能落地,二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够科学,三是
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共享经济规模也在迅速扩展,以网约车为典型的共享经济颠覆了传统的出租行业。新兴事物的发展给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推动力,促进
目的分析双人核对制度在本院护理工作中的情况,探讨双人核对制度在防范护理差错的实效性。方法将本科2010年3月~2011年2月实施的11933次输液操作,分为实验组7346次,采用双人
2016年6月29~30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G20能源部长会议。27个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官员就在G20框架内推动更大范围能源合作、应对能源环境挑战等事宜
电视节目版式无法律保护的情况,与该产业日益兴盛的势头不相匹配。国外已有不少国家认为电视节目版式可获得著作权法保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大力推动电视广播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
<正>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向,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重庆市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早于全国,直辖之前,在社会生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