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宿制学校是为了适应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尤其是农村、山区等地区,解决学生上学远的困难,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而实行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2012年9月7日教育部4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可见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问题的重视。自上世纪初,农村寄宿制学校得以建设与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仅解决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远、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更有效的发挥了整合教育资源的作用。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其特有的社会性,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今天,其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农村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学生在校的时间长,学校成为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承担着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管理压力大等因素,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发展不能得到全面的关注,学生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身心健康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以及校园欺凌等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的这些特异性需求,仅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手段难以支撑,一线教师在承担基础教学任务外也倍感压力。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状况和国家要求,今后社工入校是现实需要和发展方向。本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B市F、M两区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的社工服务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干预服务、深入访谈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获取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社会适应情况的一手资料。本研究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社会适应现状、服务需求与干预两方面开展研究,并针对干预过程的效果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明确符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需求与特点的有效教育措施,为青少年社工进入学校开展深入服务提供建议。研究发现,在学习上适应上,学生主要面临着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与知识拓展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足;生活适应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由时间不足以及校外生活缺少监管;在人际关系适应和特殊情景适应上,学生表现出沟通与合作不足、人际交往存在退缩性、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等问题。结合项目开展的自我效能感、情绪管理、人际沟通、校园归属感主题的小组活动,本研究提出了相关服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