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酸干预巨噬细胞外泌体抗炎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因子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炎症或级联反应,包括IL-1β、1L-6、IL-8、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炎症、感染和免疫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可引起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级联反应综合征等。尤其在新冠肺炎中,这些炎症因子引起的细胞因子级联风暴因致死率高被人们广泛认知。然而,炎症反应是由多因子多靶点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级联网络,炎症调节网络是多因子多靶点参与的复杂系统,药物也是通过多靶点多系统发挥抗炎作用,针对炎症网络的整体调节机制现在仍然不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与炎症网络的调节密切相关,在炎症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泌体可由各种细胞分泌,是一类细胞外囊泡,在细胞间通讯、免疫应答、抗原提呈、肿瘤侵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组织修复及药物递送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携带多种蛋白和遗传信息,可发挥细胞间通讯作用,对炎症过程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信息传递和调控作用。如近年来研究显示外泌体所携带的microRNA参与炎症因子调节网络,既可以调节IL-1β、IL-6、IL-8、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也可以被这些炎症因子所调控。目前,外泌体作为炎症反应中细胞间信号传递的新机制,正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围绕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研究为解开炎症网络的调控提供了新思路,对揭示药物抗炎作用机制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炎症网络的复杂性,寻找合适的抗炎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及其复方可以调整多种细胞因子紊乱和失衡状态,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在我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中,依托本课题组构建的抗炎中药组分及其复方配伍研究平台,基于高通量液相蛋白芯片技术,结合多药效综合数据分析,通过对多种中药组分的抗炎活性筛选,发现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及其组分复方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白介素类、趋化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十多种炎症介质释放。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前期基础。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炎症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抗炎治疗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药物研究新靶点,也为进一步揭开炎症网络调节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以甘草酸干预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和活化状态进行初步探索,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甘草酸抗炎活性的新作用机制,寻找中药抗炎治疗的新途径和新靶标提供实验研究依据。第一部分:甘草酸抗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本实验确定采用无外泌体血清培养复制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条件,并验证甘草酸抗炎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超速离心法制备无外泌体血清,采用浓度为1ug/ml LPS药液刺激RAW264.7细胞,通过检测细胞分泌IL-6水平变化,复制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甘草酸以400ug/ml的浓度作用24h干预炎症细胞模型,确定甘草酸抗炎效果。结果:在无外泌体血清培养条件下,RAW264.7细胞生长情况良好,可在LPS刺激下诱导形成炎症模型。甘草酸作用后,IL-6水平降低。结论:采用无外泌体血清复制完成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LPS诱导剂量为1ug/ml。甘草酸作用浓度为400ug/ml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第二部分:甘草酸刺激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制备及鉴定目的:制备甘草酸刺激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及鉴定外泌体方法:本实验采用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提纯甘草酸刺激巨噬细胞后分泌的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TEM)、纳米粒径追踪(NTA)、Western Blot鉴定粒径形态、大小、相关标志蛋白。结果:电镜(TEM)显示粒径形态为典型杯状结构,有双层膜及结构;纳米粒径追踪(NTA)显示所获得粒径大小集中分布在130nm左右;WB结果检测到外泌体标志蛋白CD9,CD63,不含内质网蛋白Calnexin,说明使用梯度超速离心方法可以获得甘草酸干预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结论:经鉴定所获得颗粒符合外泌体特征,甘草酸刺激巨噬细胞后可以分泌外泌体,且梯度超速离心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外泌体颗粒。第三部分:甘草酸干预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功能效应影响目的:研究甘草酸干预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形态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甘草酸干预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GA-exo),观察甘草酸干预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GA-exo)不同剂量对LPS诱导巨噬细胞形态、炎症因子释放及活化状态的影响。Elisa检测相应炎症因子,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活化指标iNOS。结果: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结果相比,甘草酸干预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GA-exo)干预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后,细胞上清的IL-6表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同时巨噬细胞活化指标iNOS相对表达量降低,说明甘草酸干预巨噬细胞外泌体(GA-exo)对巨噬细胞炎症模型有抑制作用。结论:甘草酸干预巨噬细胞外泌体(GA-exo)对巨噬细胞炎症模型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抗炎可能是通过外泌体的途径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分析证素辨证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年龄在40~80岁,成功进行腔内治疗的连续入院患者124例。参照《证素辨证学》
本文第一部分对缺血性脑白质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行综述,并梳理了中医对脑的生理功能及与脑白质病相关的中医病名、病机、治疗的认识和探索。临床研究部分为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回顾性研究,筛选出治疗时间为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病例167例,共记录就0、1、2、3个月的就诊信息713 次。研究目的:(1)研究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合并疾病,分析其可能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联系;(2)评估中药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的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其高发病率以及潜在的对老年群体生活的致残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祖国医学传统小夹板技术是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小夹板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因固定而产生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使患者感觉舒适,耐受性好,给骨折患者的快速愈合和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创造有利的良好条件。本文通过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医蒙医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行整理分析,全文总共分为三
研究目的:通过研读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明确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理论基础,并对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疾病与方剂进行整合与分类,分析并总结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经验,完善传承谱系,为现代中医临床服务。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信息学方法,系统搜集、整理李东垣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的病证及论述,并分门别类。通过理论归纳、逻辑推理等,全面研读李东垣相关著作及参考资料,归纳、总结其在各类病证中运用桃仁、红花的学
研究目的1.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2.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研究方法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纳入以缓解EMs痛经为管理需求的患者。运用互联网EMs慢病管理工具建立健康档案,从疾病情况、中医症状、心理情况、认知行为方式方面综合评估;结合患者意愿及中医辨证分型从生物医学管理、认知行为干预、心理
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精神压力的提高,FD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本病发病因素以及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治疗上,西医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容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多。中医根据FD的主要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认为本病
研究背景缺血性心脏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和致死的首位原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心律失常。因此,寻找一种预防改善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针刺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发挥着积极的意义。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刺能够达到改善的效果;同时,针刺能够明显的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基础研究也表明,针
本论文结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养生需求,运用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在整理金元时期食疗相关著作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总结归纳、分析比较、分类对比的理论研究方法,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从食疗的概念开始,对历代食疗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金元以前食疗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分析,研究其发展的时代背景。本研究所选取的研
目的:通过观察小细胞肺癌(SCLC,Small-Cell Lung Cancer)患者的症状、舌脉、西医治疗、临床分期等情况,归纳SCLC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并分析与之相关因素的关系,为SCLC患者在证候规范化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引。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制定《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观察表》,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研究背景经络学说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经络的客观存在与生物学内涵的研究是中医科研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上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了经络的一系列生物物理特性,为经络的客观存在提供了证据。经络是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因此经络的可视化研究是现代经络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缺乏安全便捷可从体表直接观察的可视化技术,寻找新的可视化技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真真正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