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作为工业发展的“血液”,一直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拥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的过度开采与不当利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却日益严峻。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工业国,更是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问题并存的典型代表。为此,我国政府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思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更是正式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并将其列入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中,表明我国政府今后面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决心和力度。在绿色发展视角下,本文首先回顾了绿色发展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相关理论,对文献进行了分层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基于SBM-Undesirable方向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综合考察了能源、资本、劳动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排放量等期望、非期望产出指标,测算了 2003-2013年间我国省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从时间与空间多重角度考量其时空分异特征,尤其是重点考察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传统三大区域省份的能源效率,以期全面直观的展现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变动。最后文章利用基于全局生产技术集的GML指数分解,从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方面深度剖析了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动成因,此外,本文还将非绿色发展视角下的能源效率测度与之对比,再次论证“波特假说”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我国尚处在EKC曲线左侧,省际能源低效率普遍且存在继续下降的潜在可能;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区域集聚阶梯状分布,重点考察区域结果与之一致;在对效率进行分解后发现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重新检验了“波特假说”的有效性,肯定了绿色发展理论的生命力,为绿色经济下我国能源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有益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