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为云南省内山区移民与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以伊懋可、杨煜达提出的西南山地研究可以“中小流域”作为研究单元的理论基础上,选定峨山槽子河流域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访谈、碑刻文献搜集相结合等方法,从长时段流域内村际移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行为分析山区移民与环境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过程,并透视其背后的文化反应,以便更加全面细致地认识山区移民与环境互动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论文上篇着重移民理论的思考,对区际移民、山区移民等概念进行详实界定,并阐述沿河村的移民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移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理论。中篇从移民的经济行为阐述山区村际移民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变迁的关系。这种因当地民族人口增加而向附近田地宽余的半山区、山区的移民,带来了本地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农业生产和矿业开发等,不断塑造着新的山地景观。他们在改造山地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变和影响着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敲响了环境恶化的警钟。下篇从文化维度研究山区移民文化与环境互动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坝区移民在移居山区的土著化过程中,往往把坝区的风俗及文化活动移植于山区。在强行推广儒家文化时,山区村落存在暂时性的汉文化“间歇期”,直至清末,以儒学为主导的汉文化“反客为主”,在山区聚落占主导地位。这其中区际移民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地方精英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我们发现,在移民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环境也影响着移民。任何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行为都是移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槽子河流域山区的开发首先是原住民改变环境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原住民不断变化而适应环境的过程。而区际移民的到来,在短短三百年来的时间里,就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生态景观,使其从河畔的森林景观演变成了现在的农田——聚落——森林交错的农业景观。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在流域内的广泛传播与发展,促使着人们的文化行为朝着“汉化”的模式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人造环境。总之,不论是自然环境的恶化,还是人文环境的改变,都是区际移民移迁至山区定居后发生的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