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谷氨酸棒杆菌FC22为出发菌株,对直接发酵法生产L-色氨酸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对发酵液中的L-色氨酸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谷氨酸棒杆菌FC22为出发菌株,对直接发酵法生产L-色氨酸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对发酵液中的L-色氨酸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比色法中影响L-色氨酸含量测定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用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实验条件,得出了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测定L-色氨酸含量的最佳检测条件,从而建立了快速测定发酵液中L-色氨酸含量的方法。在最佳检测条件下,L-色氨酸含量在0~15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593nm=0.0053C-0.0007,相关系数为R2=0.9975,回收率为98.5%~99.0%。2.对出发菌株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FC22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进行初步鉴定和分析,对该菌株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发酵过程中影响L-色氨酸积累的主要因素,从而为诱变育种的筛选工作做了准备。3.以谷氨酸棒状杆菌FC22(Phe-+Tyr-+5MTR)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UV)、硫酸二乙酯(DES)逐级诱变处理,并采用磺胺胍(SG)、肉桂酸(CIN)作为抗性药物,通过摇瓶初筛和复筛、单菌落分纯以及连续传代试验测定,定向选育出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L-色氨酸高产菌株FC1013(Phe-+Tyr-+5MTR+SGR+CINR),在未经优化的发酵条件下摇瓶培养3天,平均可积累L-色氨酸8.91g/L,比出发菌株FC22产量提高了120%。4.研究了菌株FC1013的摇瓶分批发酵条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优化了种子培养基组成配比;采用响应面分析试验法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组成配比;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发酵培养条件。在优化条件下,菌株FC1013摇瓶发酵72小时,平均可积累L-色氨酸9.79g/L,比出发菌株FC22提高了141.7%。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中心,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知识和人才的辐射源,渗透于知识经济的每个环节,已经成为知识经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开发对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颇丰。近年来,针对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对旅游开发的影响,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
本试验通过对6个果桑品种进行二次挂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桑5801未见二次挂果,大十少有挂果,但未见成熟;台湾长果桑、72C002、富士红、st-4均能二次挂果并成熟,其单株产果
共轭脂肪酸是一类特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常见的共轭脂肪酸为共轭亚油酸(CLA)和共轭亚麻酸(CLNA)。CLA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已经证实CLA具有抗癌、减肥、提高免疫力和改善
本文通过化学改性制备出了两种壳聚糖衍生物:O-羧甲基壳聚糖(OCMCs)和十六烷基-N, N-二甲基季铵盐壳聚糖(N-C16QCs),通过FT-IR、XRD、Zeta(ζ)电位对其结构、结晶性能和带电
有限转角直流力矩电机是一种微特电机,主要用在小转角的高精度控制系统中,如陀螺仪稳定平台、红外成像、军事瞄准等承载着国家安全使命的重要领域。搭载的电机及其传感器以及控制器都要经过严格的测试以及验证。本设计阐述了电流、转速、转角闭环系统的工作原理,介绍使用FPGA的SIMULINK开发环境进行设计电机及其传感器硬件模型的过程。使该设计能够代替实际电机及传感器进行各种错误故障模式的测试,从而避免了电机的
杨慎为明代著述宏富的学者,其词学词作在当时词坛也堪称一流,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篇章。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事件是杨慎人生及词创作的转折点,他充军云南三十六年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近年来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也作了多种探索和实践,但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艰
便携式巡检仪作为离线监测的一种手段,对设备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设备巡检多采用定期、定点、定路线以及手工记录的形式,使得大量巡检数据的管理相对困难,而且不能
利用FPGA芯片及D/A转换器,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通过EDA开发软件,在线编译DDS信号源设计文件到FPGA开发板上,得出一个频率、相位可调的正弦信号发生器系统模块。经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