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被称为“英国文坛的常青树”。从1950年创作的《野草在唱歌》开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她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五十多部题材各异、风格独特、内容深邃的长、短篇小说,诗歌,歌剧,自传等。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奠定了莱辛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声望。这部鸿篇巨著在经历了多年的争议后,最终被列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正是凭借这一作品,莱辛摘得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桂冠。《金色笔记》的创作大多来源于莱辛在非洲和英国的经历。这本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在这部作品里莱辛打破了传统小说对结构的束缚,用一种无序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小说中的内容,从数个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展现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吴尔夫的生活,从而有力地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全书以名为“自由女性”的第三人称中篇叙述为框架。该故事分为五个小节,讲述安娜及其女友摩莉的生活和事业,每两节之间夹有一连串所谓的“笔记集”,其内容取自安娜的四个笔记本(即黑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四本),如此反复四次,在最后一节“自由女性”之前还插入了一个独立的“金色笔记”部分。总之,金色笔记这种独特的、看似支离破碎结构组织方法对小说内容的表达有着深刻的影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使读者对文本本身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由于莱辛的生活空间经历过两次迁徙,因此,非洲和英国的生活经历给莱辛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非洲与英国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造就了莱辛多元文化的思想倾向。处于边缘地位的有色人种、老人、女性、异己者等的权利一直是其作品关注的重点。本文借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有关解构主义理论,从男人∕女人、白人∕黑人、存在/缺失三个方面入手,解读《金色笔记》,试图把握其消解中心,倡导和谐共存的创作理念。解构只是手段,其真实目的是瓦解对立,取消等级和绝对中心,从而揭示文本中内在的和谐共生主题。通过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我们可知世界上原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善与恶”、“消极与积极”、“忠诚与背叛”,偶然间的一个换位就能颠倒是非。世界是由各种混乱的因素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现实面前寸步难行,多极思维才能冲破传统价值观的坚实壁垒。这部小说充满着莱辛和谐共生的思想。莱辛提倡人类应该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需要用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需要以宽容、平等的眼光看待分部在世界上的多元的文化。本文分为五部分。前言部分主要对莱辛及其写作生涯、《金色笔记》和其研究现状、本文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进行介绍。第一章是对《金色笔记》中男人与女人这个二元对立进行解构,以“自由女性”中主人公安娜、摩莉、马莉恩和理查等的感情纠葛为例;第二章是以“黑色笔记”为主要研究对象,来解构白人与黑人间的二元对立;第三章是综合整本书的内容,对存在与缺失的对立进行解构。最后结论部分指出用解构主义思想来研究莱辛作品的现实意义及谈论莱辛的贡献。总之,多丽丝·莱辛在其创作的各个时期通过她的作品来传达着解构二元对立项的“中心”的思想,期待人类社会最终走向所有文化平等相待、和谐共处的自由民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