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283106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由此而产生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的流动出现了移民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义务教育实行的仍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原则,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教育经费也是按照户籍人数来进行分配.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城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边缘化.随着进城农民工第一代在城市长时间的打工,这一群体第二代人的成长及教育成为十分突出和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现有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已经涉猎的一些研究领域仍然不够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如进城农民工子女在进入打工子弟学校后的适应状况,家庭环境对他们影响的大小,如何看待打工子弟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出路何在等;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没有被涉及到,如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弱势地位与他们受教育现状的关系,以及这种弱势地位对他们的心理影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也是文章的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北京市进城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和打工子弟学校的深入调查,发现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就学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恶劣的生存状况制约着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对他们教育上的弱势地位产生强化作用;而打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是进城农民工自力自救的结果,反映出中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在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乏力,打工子弟学校在解决了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的同时,由于自身的不合法性和不规范性,又加强了这些孩子在教育上的弱势地位;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上的相对劣势地位对其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发育有负面影响,易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被歧视感.通过对问题出现的原因的分析,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对于保障志愿者权益、调动志愿者积极性、保持志愿者队伍稳定、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是实现我国
改革开放的成功使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发展的速度、深度与广度都是空前的,整个社会迅速发生剧烈地整体转型。在这一不可逆转的社会变迁进程中,社会生
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资料,以社会学(社会分层、社会化、现代化)、科学学(科学素养)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不同阶层城市居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差异性。   第一部分,阐明研究问题的
本文探讨了社会运动理论中的大众社会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何者更适合解释中国的业主集体抗争的行为选择,并研究了怨恨、组织与社会网络对业主集体抗争的行为选
本文以皖南一个乡镇为田野研究单位,以该镇近年来农业经营形式的变迁为研究对象,在呈现萍镇农业经营形式多元化的基础上,试图理解农业经营形式变迁的路径和动力机制问题。  如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机构,个人早期的社会